三步造就完美人生!《论语》首章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学过这句话,好像这句话平淡无奇,也没说出什么有用的东西。

其实不然,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论语》,将这句话放在篇首是有原因的。其中蕴含着人生的大道理。而且就用三句话,把造就完美人生的三个步骤说得清清楚楚。

孔子

下面让我们逐句来看看是哪三个步骤。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重学,所以从学说起。但什么是学呢?

简单说,学就是接受外面的知识。有些知识是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这就叫“思”。孔子说:“学了却不思考,那就啥用也没有,光知道思考却不去学,那就累得精疲力尽。”(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来的东西是外来的,或是书上读到的,或是老师教的、朋友告诉的。但学了这些知识,并不等于这些知识就是你自己的了,你还得经过练习的过程。《中庸》中说:“学之弗能弗措也。

朱子《中庸章句》

《论语》首章这里说练习,《中庸》中的说法是“思”,所谓“思之弗得弗措也。”只有经过了练习和思考,这学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

孔子接着说:这不也是挺高兴的事儿吗?(不亦说乎?,说通悦。)学习是最枯燥的事儿,有啥可高兴的?学也许没啥可高兴的,练习、思考也许也没啥可高兴的,但有所得就是件高兴的事了。学必学到有所得,所以才心里喜悦。

但是学的都是些什么知识呢?

孔子的弟子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已矣。

可见,所学的不是什么没有的技艺,而是如何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大学》中所说的“修身”。”身“就是自己,学习的就是自己平日都应该做什么。

朱子《大学章句》

比如作为子,如何成为一个孝子呢?有人告诉你说:“早上要看看父母起床没有,问问昨晚睡得好不好;晚上要看看父母是否安顿好了,被褥是否铺好了;冬天使父母暖和;夏天使父母凉爽。”(所谓“晨省昏定,冬温夏凊。”)

你学到后,每天都照着做了。久而久之,或是你稍加思索,每当早晚心里就惦记着父母,睡得好不好、是否安稳;到了冬夏,心里也记挂着父母是否冷热。这样就学到心里去了,也就是“能”了,有所得了。你也就成为孝子了。

所以,这第一句说的就是修身,为子要孝,为朋友要信等等。这就是第一步,要做好自己的本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说:“德性不是个孤单独立的东西,一定会有其他的人与之应和的。”(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你自己修身、修德,自然地就会施及他人。

还用孝子的例子,孝子做到了“晨省昏定,冬温夏凊。”的孝,那父母自然就高兴了。如此一来,父就在父位,子就在子位,即所谓的“父父子子”,一家人就和睦了。所以孔子说:这不也是挺快乐的事吗?(学习是自己的事,学得了自己在心里高兴,这就是“悦”;感化他人,大家快乐,这是与人交往,所以发之于口,这就是“乐”。)

《四书集注》之《论语》

这句话说的就是,一旦你自己有了德行,他人就自然会感你恩德,应之于千里之外。因为德性不是土石,在那里一堆一块,而是光,发亮后自然照亮他人。

这就是第二步,也是紧跟第一步的修身而来的,感化他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德也修了,别人也因你的恩德而得到益处了。这不都是你的功劳吗?你觉得,别人应该感谢我呀!孝子或许会认为,因为我每日的看望和服侍,所以父母过得很舒坦,难道父母不应该感谢我吗?大家不应该表扬我这个大孝子吗?

一旦这么想那就坏了,那就像伐树一样,把你本来修的德、行的善给伐去了,所以这就叫做“伐善”。

有德不求人们的赞赏,那别人没赞赏我,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我有德,我也自然就不会生气了。

所以孔子说:人们不知道我有德行我也不会生气的,难道别人不知道我有德行,于我的德行就有所损害吗?

不但没有损害,而且这是修德的所必需的。自己修德,施及他人,同时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他人,但这样做并没有什么打算和目的,修德只是为了修德,事成了之后就像什么也没有做一样,这就是“阴德”,或者称为“隐德”,这也就是《中庸》中所谓的“”。

其实,在这一点上儒家和道家是有共同点的。这个“诚”,也就相当于道家所说的“无为”。

老子

就像《中庸》的结尾所说的那样:“《诗经》中说,德像毛发一样轻。但毛发虽轻,毕竟还有重量可比。上天所乘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至极了啊!”(原文:《诗》云,'德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这就是第三步,虽成德但不居其功,不矜不伐,如自然一般。但其实这第三步并非最后才实行的,而是在第一步中就已经开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