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变新颜——评李亚《春色》的内容与形式
画家:李 亚
作者:吴国亭
文艺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作品是老程式,旧面孔,人们司空见惯,造成同类事物感官接受的饱和,便违反审美探究心理法则,作品就索然无味。如果画的题材并不新颖,可是表现形式上花样翻新,比较多变,亦能提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审美过程中最容易引起人兴趣的不是新异的作品,而是亦旧亦新的作品,半新半旧的作品。为什么?因为人们审美过程既有探究心理,又有习惯心理,既求新,又求旧。新的东西有新鲜感,可满是好奇心理,旧的东西比较习惯,容易接受。
《春色》正是新中有旧,旧中求新的作品,体现了推陈出新,化古为今的精神。
画面由藤花,玉兰、啼莺、飞燕四样画材组成。画家通过好鸟佳卉、潇洒生动的笔触和疏密有致的布局,以及灿烂夺目的金黄色调,把莺歌燕舞的明媚春光渲染得绮丽华贵,令人陶醉。
然而,这几样画材都是数百年来传统花鸟画里常见的内容,这幅《春色》却一洗古人的陈套旧俗,而是用自己的感觉、自己的笔墨表现了自己对“新中有旧、旧中求新”的艺术见解,摆脱了古人和别人描绘春天总是桃红柳绿的老概念、旧程式,因而作品富有动人的魅力,并具鲜明的时代气息。所以有的美学家得出“艺术想象就是一个旧的内容发现一种新的形式”([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的看法,不无道理。
欣赏这张画,我们可以悟出这个道理:纵然素材内容与古人相同,值只要用新手法,用新的审美观点指导创作,处理画面,完全可以推陈出新、化古为今,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的。
可是,创新并不简单,决不是有些青年同道想得那么轻易,只要变变型,墨团涂涂,线条胡乱勾勾就成功的。审美习惯心理的求旧,就是要求掌握传统技法;审美探究心理的求新,就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求旧模仿要比求新创造不知轻松多少倍。
画家李亚终年作画不辍,虽已年逾六旬,每作一画,殚精竭虑,反复推敲,态度严谨,故能新意频出。假如他缺乏化古为今的精神,一直踩着古人的脚印走,既使辛苦一世也不可能画出这类既具有传统功底又有崭新面貌的《春色》来的。
<当代写意花鸟画佳作赏析>
编著:吴国亭
吴国亭《当代写意花鸟画佳作赏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