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学校精细化管理
一提到精细化管理,就容易让人想到,把学校中的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进行全面的管理;要让学校中的大大小小的事,都尽其所能地做到精细的程度。如果用这样的想法,来理解学校的精细管理,既没有可能性,也没有必要性。不要说一所学校中的事情,就连家庭中的事,如果你想把什么事情都做到位,那绝对是一件困难的事,很多家庭主妇,也难以胜任这项工作。办学成功的学校,并不是把学校中的每一件事都做成功了,而是尽其所能地集中资源,把学校最重要的事情做成功了。所以精细管理中的“细”,并不是细枝末节的意思,应该是“细分”的意思,也就是说,在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区分开来,从而集中优势资源将其做好。
因此,精细化管理并不是要求管理要做到细小的程度,而是指管理要能够在决策过程中,通过对事情在细节上的把握和比较,有预见地区分出事情在将来的走向,以及事情在将来对学校发展可能造成的重大影响。比如,学生把教室打扫到什么程度,这件事情本身就只是一件细小的事情,只要教室的清洁程度还没有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就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把教室弄到一尘不染的程度。但是,当我们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时间越来越多,在学习中的时间越来越少时,虽然这种时间分配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却蕴含着学生学习兴趣在降低,而这很可能是由学生学习方法把握不到位导致的,于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和时间分配的前后比较,虽然这也只是对细节的把握和比较,但却预示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寻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需要克服的问题。
当学校和教师把教育教学中的事情,通过细节上的把握和比较,区分开来之后,就需要对那些重要的事情,或者对学校、学生、教师有长远影响的事情,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策划。因此,精细管理中的“精”字,并不是精微的意思,而是“精心”的意思,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对教育教学过程和具体的事项,哪怕在比较微小的部分或者事项中,也要投入足够的智慧去思考和谋划。比如,自从学校大规模使用课件以后,虽然课堂上显得生动多了,但却带来了两个更大的问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话的时间和机会更多了,最明显的就是教师中间用扩音器(俗称小蜜蜂)的人多了,另一是学生记得笔记的人或者会记笔记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了。通过这一个小小的变化,就让学校管理者明白了,课件节约了教师写板书的时间,但这个时间并没有被教师用来组织学生学习或者还给学生自学。而且,虽然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懂或者是看得懂变得更容易了,但有了课件就不再需要学生认真记笔记了,于是让学生学得懂甚至懂得如何应用的机会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就课件这样一个极其微观的变化,带来的却是教与学在课堂上的时间配置变化了,带来的是学生看得懂、听得懂和学得懂、懂得用之间在机会上的变化,这就需要调整学校的课堂评价标准,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时间配置和机会设计予以科学引领。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育教学,但好的教育教学并不限于课堂教学,还包括为了上好课而开展的备课工作,还包括为了补习课而开展的辅导工作(主要是指作业的设计和批改)。于是,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能够把备课、上课、辅导做一个整体上的规划和设计。事实上,对于这三项工作,没有一所学校不重视,也没有一位老师不重视,但为什么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却难见成效呢?其实,一方面要考试如何让教师把这项工作都尽可能做得好一点。要不断地提高做这三件事情的能力,但对学校管理来说,似乎更应该考虑如何把三者的关系协调起来,既要让教师们对三件事情的时间配置保持科学性,毕竟教师们改作业的时间多了,他们备课的时间就少了;还要考虑三者间的前后呼应关系,改作业得为备课作准备,备课要为上课作准备,上课要为作业埋下伏笔。因此,虽然教师应该在这三项工作上进一步提高水平,但学校管理者却不能在细枝末节上做到“精细”的程度,而是应该通过对教师三项工作的精心分析和设计,从而形成一个促进教师备课、上课、辅导一体化的精细化管理策略。
总之,学校精细化管理,肯定不是要求学校把方方面面的小事当成很大的事管,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既然这本身就是平凡的事,就不应该用不平凡的标准要求大,所以小事就是得当小事管,并不是放大了管理效果就出来了,反而会降低管理成效。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应该是要求学校能够通过对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全面分析,尤其是容易忽视的“连接点”或者“研究点”的科学分析,从而能够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能够对看起来的“细节问题”做“精心分析”,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管理功效,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管理成效有较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