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公输堂、重阳宫,意外之得,感恩不忘!


大西安的公输堂和重阳宫,是鱼和先生的意外之得。事先知道这两处都不开放,抱着试一试心态,鱼和先生还是去了这两处。先到公输堂,果不其然,大门紧闭,门外建材堆了半幅路面。鱼和对面几位在门口闲聊的老姐姐们攀谈。其中一位说,你们要是真心喜欢古建,可以敲门试一试。鱼鼓起勇气上前敲门,应门的看护人是位老哥,鱼坦诚相告,我们来自二千多公里外的东北,非常喜欢古建。知道公输堂的建筑构精巧、集鲁班匠手、道子画工于一体,被古建专家罗哲文、单士元、郑孝燮称为国宝。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哥说,此处正在维护不开放。被他婉拒,鱼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先生忙又上前恳切相求,老哥见状,善心一发,网开一面才有了此篇中珍贵的这几张图片。五十天过去了,还在游历的鱼编写本文时,内心仍澎湃不已,真的真的感谢那位老哥,隔空向您道一声:吉祥!随后,鱼和先生去了西安市鄠邑区的重阳宫。因为疫情这里不开放。鱼和先生失望之余和住宿酒店老板谈及此事。没想到转机到了,老板拍胸脯说,他有一兄与道长甚好,可以通融进去。就这样鱼和先生进了重阳宫。只是宫内殿门全闭且最想看的碑林也只能在殿外隔着玻璃看。失落归失落,能进重阳宫,也算意外之得!隔空感念那位酒店老板、还有从中搭线的酒店老板兄。重阳宫又称重阳万寿宫、祖庵,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名。王重阳主张“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其宗尊为全真教派。

公输堂,原名源远堂。当地群众俗称祁村宫,公输堂内展板介绍说,建于明永乐年间,耗时十一年建成。相传为“白阳三会”弟子单四爷为纪念其祖元代山西祁县人李金荣创白阳三会而建,既是教会法堂,也是礼拜堂。(详情见下图)

网友“蓝天白云”于2019.08.25在美篇发表《户县公输堂的修建时间及相关问题考(征求意见稿)》,文中参照户县史料结合“圆顿正教”之“白阳三会”传入户县时间推出公输堂的修建时间“笔者认为,应当是该教派传入户县以后的事情,即上限不早于“康熙二年(1662)三月”;至于下限,从《红炉宝卷》看,不晚于康熙二十八年。即公输堂的初建,当在康熙二至二十八年(1662--1689)之间。当然,现在现存的这个法堂,却是雍正十二年(1734)‘整理’‘重雕’之物。”
公输堂坐北朝南,现仅存正殿。正殿面阔三间,硬山式灰陶瓦屋面。每间外檐各设六扇镂空格扇板门,门额上方饰斗拱重楼。堂内木构遍布彩绘。天宫楼阁计有楼阁二百多栋,斗拱样式二十余种。(数据来源公输堂介绍)
输堂天宫楼阁及藻井为国内现存小木作精品之一,殿内的藻井多层多样,模型多已油漆彩绘,沥粉贴金,红、黄、黑三色为主。现存后殿中、东二间,每间前分为六抹透花隔扇门,其上作平座斗拱,上有望柱栏杆。再其上又雕刻楼阁三座,阁为重搪三滴水,阁与阁之间用飞廊连接。隔扇门内,有方形穹顶,顶下第间有重檐三滴水楼阁,每座楼阁用角楼连接,楼阁下为平座栏杆。二进门亦为透雕菱花隔门,菱角莲花牙。门内为八角穹顶,顶下与前阁基本相同。平座斗拱和楼阁,层层出挑(三、四五层挑),极为精巧,阁内彩绘,大都为沥粉,金粉。(摘自介绍)
公输堂原有建筑有照壁、山门、头殿、中殿、后殿和客房。在建国初期,保存尚完整。大部分建筑在WG中被拆毁。
西安重阳宫、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都号称“全真祖庭”,其实后二宫是王重阳弟子所建。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焚刘蒋(今重阳宫所在地)修行处东行,在山东宁海州收丘处机、刘处玄、谭长真、马钰诸弟子,创全真教。王重阳卒后,弟子按其遗嘱护送其遗骨归葬刘蒋。后来,王重阳弟子王处一奏请在该址建灵虚观,丘处机请奏将其易名为重阳宫。
彼时重阳宫盛极一时, 宫域“东至涝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终南山,北临渭水,全真道徒云集于此”。元世祖时,重阳宫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明代,重阳宫由盛而衰。清同治初年,重阳宫在兵乱中遭到毁灭性的摧毁。到建国前夕,重阳宫仅残存老君殿、灵宫殿、祖师殿三座建筑及散落于庙宇遗址的碑石。1956年,重阳宫成为陕西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省政府拨专款,在玉皇殿旧址建成重阳宫祖庵碑林,集中重阳宫零散碑石。1973年建碑厅十余间,1986年末,迁移马村的清阳宫、元马店、祖庵镇等地的石刻至重阳宫集中保护。2001年,祖庵重阳宫碑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官殿,清同治十三年重修。
↓殿中供奉王灵官和青龙白虎。
↓1982年,修葺祖灵宫殿时改建了耳门。
↓就是在这间屋子里,鱼和先生谒见了道长。

↓七真殿,原名祖师殿,清同治十三年重修。
↓殿中供奉北七真。
祖庵碑林有元明以来三十多方碑刻。这一批碑石大都有蛟首龟趺,多用蒙汉两种文字刻成,其中以元延二年(1315年)立的《敕藏御服碑》和元统二年(1334年)立的《孙真人道行碑》最值得称道。此外还有"七真图像"、"万寿宫图"及用蒙古文、藏文、八思巴文写成的圣旨碑等石刻,这些碑石是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珍贵资料。(摘自360百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