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正确培养语感?四大朗读技巧学起来!
提到语文学习,我们常常会说到一个词:语文素养。
随着语文改革,很多家长现在都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比如让孩子练字、看书、写日记……这些都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成绩的好方法。
然而,还有一种每天都能练习的方法,容易被家长忽视——那就是朗读,尤其是大声朗读。
朗读在孩子的语文学习中很常见,翻开课本,课后练习的第一题往往就是朗读课文。为什么呢?
因为在朗读过程中,孩子能培养语感和口语表达的正确形式,同时脑海里对文字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熟悉,为课堂的具体学习打好基础。
说到这里,有家长会反驳:“我每天都让孩子朗读,感觉没什么效果啊?”这可能和大部分孩子把朗读当作完成任务的敷衍心态有关系,也有可能是没掌握朗读的正确姿势。
朗读是一种技能,有技巧在内,孩子掌握了朗读技巧,肯定能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四个朗读的小技巧,可以马上学起来~
一、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
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
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01
标点符号停顿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
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按时间长短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逗号、冒号>顿号、间隔号。
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
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02
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
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03
感情停顿
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
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二、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
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
读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01
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语法重音通常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02
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朗读者想强调哪个词就重音哪个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
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3
感情重音
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语句上面。
三、语速
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营造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01
根据内容掌握语速
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
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02
根据题材掌握语速
孩子在中小学阶段,常见的课文几乎都是记叙文、古诗词。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古诗词则根据诗词的流派、情感,有快有慢,比如豪放派比婉约派读得快,而悲伤的比欢乐的读得慢。
四、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
在朗读时注意语调,语音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01
高升调
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02
降抑调
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03
平直调
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04
曲折调
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
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额外说明
1. 朗读时绝不能单纯追求技巧,要根据读物内容的需要、情感的发展和事态环境的变化,和谐地表情达意。
2. 在实际朗读中,每一种读法单一运用的情况并不多,往往是两种以上综合兼用。
图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