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重新理解茶器

之前在一次座谈中我聊到了茶器,索性今天就一门深入,讲一讲我的——茶器观。
如果你能认同茶的终极价值是汤感滋味,如果你也认同开汤过程可以类别为烹饪,那便可以认为——茶器,相当于炊具与餐具
虽然此前人们也在使用茶器烹茶、品茶,但更多的还是将其定性为工艺品、陈设器以提升商业价值,应用价值反倒沦为了其次。这种大方向的确立,显然是从上游源头发起并被倡导的,最终一步步影响到了下游终端。从宜兴紫砂、景德镇瓷器在市场上的主流风格便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倾向。
我们说一个行业去主动确立一种大方向,往往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比如市场需求、自身优势,但更多的还是基于认知。他们会在自身的认知局限内权衡取舍,保留并发扬他所擅长的、自认为有价值的,抛弃或弱化他所生疏的、自认为无价值或低价值的,最终形成了行业上游的一种底层共识。
可见,茶器行业的源头上游对于茶器用以呈现汤感的应用价值并没有什么系统深入的认识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首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创造出了极大的商业价值;同时,也相互影响到茶艺的观念发展——过分追求形式美;最后,也是最为严重的,这些所谓的茶器呈现汤感的能力越来越差,越来越“中看不中用”,使得“茶器”逐渐丧失了“茶”这个根本,继而只能称之为“器”。
如果把“茶器”的“茶”看做是其价值最前面的那个“1”的话,那么工艺价值、审美价值等等,都是后边的“0”;“0”的多寡只是价值高低的变化,但“1”的有无却意味着价值存在与否……
那应该如何理解茶器呢?如何给茶器以新的定位呢?——回归应用价值。
当我提出“茶器就是炊具”的时候,很多人说:“这不就把茶器玩低了么!我们高还来不及呢……”
问题是现在还高得上去么?所以,我更倾向回归于事物的本真,其初心为何?在那里去探寻未来可能的方向。
茶器,就是为了烹茶、品茶而生,那就在这里去发掘它的价值。那把紫砂壶,就是“砂锅”,能否“煲”出一口滋味上好的茶汤,是衡量其价值的主要因素;这只白瓷品杯,就是您指间盛注菜品、汤汁的“调羹”,能否将滋味清晰、饱满的呈现,是衡量其价值的主要因素。
当真如此,真就把茶器玩低了么?——恰恰相反,除一些名家重器外,您手中“好看”的茶器,若想变现,甚至还望有所增值的话,能否很快脱手呢?恐怕难度挺大;但若您的茶器有其功用优势,如能把某一类茶呈现得非常好,真有一天打算割爱出让的话,则定会求之者众。有需求,有市场,这个东西才有可能高上去。
传统烹饪行业,技艺的传承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师傅要将衣钵传于弟子,如师傅使用的刀具、锅具等。传统木工行业则会传以锯子、刨子等工具。其中少有花俏,多为实用顺手者,可见匠人们所关注的价值所在。茶器,则该向这些传统行业学习。
又会有人说,“讲究使用价值又能如何,至多也就是将茶汤滋味呈现得好些罢了!”
好些罢了?——说这话的人铁定是没喝到过对的茶,体验过对的汤感滋味!
好些罢了?——那可是天上地下的云泥之别啊……
好笔能写出《兰亭序》,好刀能切出“文思豆腐”,好马能成就“千里单骑”……,只是您还无缘见识,说出那些话来也就不足怪了。
赘言至此,如果您依然认同的话,那我们就要讨论一个核心的问题:
既然当下市场主流并非茶器的使用价值,且上游源头更多是为了销售茶器追求商业价值,并没有更多精力去涉足“汤感呈现”这一全新的专业领域。故上游的有识之士就需要去到对“汤感品鉴”有终极诉求的地方——下游消费端,多交流,多取经,以作为改进之资。切不可盲目依仗资源优势,一意孤行,错过了一个时代。
要知道,好虫儿多出自宁津、宁阳两地,但斗虫儿的高手却大都在济南、天津、上海、北京等地。其中什么个道理?——自个儿悟吧……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0)

相关推荐

  • 春茶怎么选

    没有既定成套,内容仅供参考.我是义元,从事茶行业9年,请关注我,私信我,以茶会友. 今年的春茶在二月中旬就有出,那会儿都还在家过年呢. 选春茶,我分享两点. 首先,不要受骗.行业里面总有那么一波不争气 ...

  • 开汤哲学:所有茶,都值得被重新开汤

    罗振宇很看好语音这种传播形式,-- 它解放了你的双眼与双手,使你在很多单纯的重复性劳动中能够通过听觉持续获取知识信息. 所以他总是骄傲的说:要用这种音频形式把所有知识再重新生产一遍 ~ ~ 于是我开始 ...

  • 开汤哲学:中国茶的底层结构与顶层设计

    这个话题我们显然要从上往下讲,不然会乱.那我们就先说"顶层设计". 作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茶的顶层设计同其他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这历经千年却又历久弥新的中国传 ...

  • 开汤哲学:习茶次第论

    时逢盛世,故好茶者众,习茶者甚,然有闻习茶之次第者罕矣,非不屑也,实不知耳.今示之. 佳肴美馔,入口为本,进而关注烹调与食材的选择.尚有余力或精益求精者才会进一步涉猎食材的种植.饲养与加工,而这种情况 ...

  • 开汤哲学:让茶回归体验消费

    作为首家,同时也是唯一一家提供专业开汤服务的茶学机构,我们选择以"泡茶收费"为主营业务与盈利模式. 这让大部分习惯了免费泡茶.免费喝茶,只寄希望于买卖茶品来盈利的同行多少有些不解, ...

  • 开汤哲学:潮汕工夫茶盖碗泡法开汤过程浅析

    此前同雨尘兄交流茶学观点,他提到了潮汕工夫茶,并对其开汤过程给出了详尽的描述,我也将据此给出基于"空山流"开汤理论的理解与解读. 现将雨辰兄相关描述内容原文转载如下: 醒茶护胆:醒 ...

  • 开汤哲学:体感与茶款品级的相关性

    遥想"铁观音时代"只讲水.香.兰韵,从没说到过体感.虽然之后的岩茶也偶有提起,但人们大都还没太在意. 直到普洱茶的出现,体感才被摆在了桌面上,而且你应该记得,是被台湾茶人拿出来摆上 ...

  • 开汤哲学:茶の鲜

    若干年后回看,这将是一篇之于建立汤感呈现标准的奠基性文章-- ---- 鲜,是一种纯粹而原始的味觉体验.鲜者,鲜活.新鲜之谓也,反映了作为能量物质的优异品质,是优秀的取食对象,推荐食用.甚至如河豚与某 ...

  • 开汤哲学:茶の鲜(续)

    关于"鲜"的强度问题,感觉还需要补充两句. 鱼羊谓之"鲜",但鱼腥.羊膻,--你会把这些跟鲜的感觉联系起来么?此外还有个鸭骚.肠臭,很有批好此者. 你说,&qu ...

  • 开汤哲学:茶之过萃

    这几天见朋友们在鼓捣茶和咖啡,--用盖碗冲咖啡和用咖啡器具来泡茶.玩得不亦乐乎~~ 我也来凑个热闹!说说这原本是咖啡中的一个概念--过萃. 过萃,本意指过度萃取,内质中呈现为负面感受的物质也一同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