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怎样学小楷
谈怎样学小楷
承名世
我国古代,小楷曾被广泛运用于日常文化生活,而其特殊的艺术魅力,也一向为人们重视。今天,由于时代的特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已经与小楷疏远了,但小楷艺术,仍然有继承发扬的必要。对书法爱好者来说,经常练习小楷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a《洛神赋十三行》拓本册 18×10cm 台北故宫物院藏
b《洛神赋十三行》拓本册 18×10cm 台北故宫物院藏
壹
小楷具有楷书的一般特点和基本的书写方法,但因其“小”,又令今天有些人不敢问津。其实,这大可不必,如果动笔之前,对如何练习小楷有足够的认识,那么小楷还是可以练好的。
点画得当,字体工整,行气匀称,墨色秀润,这是小楷的基本要求。光写不多的几个字,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但如果是数千上万字,而能一气呵成,则就有一定的难度。不但要有相应的笔力,更需要有顽强的意志,两者不可缺一。这要通过逐步训练才能做到的。
一般来说,在练习小楷之前,最好已经具备一定的中楷或大楷书基础。但小楷对练习者在目力、精力方面的要求比中楷、大楷更高,要适应这一特点,练习者在初学时至少应坚持每天练笔半至一小时,有条件的话,时间再长些也无妨。在这段时间里,用心写上五百至八百字。待初见成效后,即目力、精力均已有所适应,再有计划地逐步增加时间和数量,务必使自己的精神状态调整到能不间歇地写一、二千字的程度。记得《列子·汤问》中有一则「纪昌学射」的故事,说的是纪昌经过刻苦磨炼,能「视虱如车轮」其后学射,无有不中。初练小楷,强调精神、意志的锻炼,道理与此相似。
王宠小楷
初练小楷,切忌操之过急。有些练习者以为小楷既然字小,行笔运力必不如写大字那么讲究,因此行笔如走马看花,一掠而过。其实错了!陈簠斋曾在《习字诀》中提到,「小字可展之方丈,方丈须如作小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楷书讲究间架结构,这对大字、小字来说是没有差别的,书法要求意在笔先、笔到意至、笔收意不尽等,也是不分大字、小字的。如果认真按照这些要求来写,即使是蝇头小楷,放大数十倍,或者擘窠大字,缩小数十倍,恐怕除了笔画粗细略有差别外,在字的间架、笔意等方面,大概是不会有什么区别的。所以,作小楷,一笔一画,一字一篇,均应以写大字的态度对待之,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可贪图求快。只求时间和数量,不重视质量的态度,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于事无成。心力并用,持之以恒,乃是成功的必要前提。
虞世南小楷书小楷破邪论序
贰
练好小楷,选择适当的范本也很重要。历代流传下来的小楷作品固然不少,但真正作为练习阶段学习的范本,并不很多。根据笔者的体会,在这一阶段中,应从笔画清楚,字体端正,楷书特征较为明显的碑帖中选择。这类碑帖,大致有三个来源:
第一,出土碑刻拓印本。要说明一点,选择碑刻拓印本,最好注意拓印本的时间先后,一般来讲,同一块碑,初拓本往往较多地保持了原石的面貌,越到后来,失真越多。有的拓印者,为了弥补原石的损伤,甚至重新凿刻加工,以致谬种流传,误人子弟。小楷的妙处,全在于些微之间,拓本的优劣,差别很大。
《董美人墓志》,是很适用于练习阶段的小楷精品。此碑为隋代无名氏所书,清嘉、道年间出土。其笔法隽秀端庄,体势温雅不俗,间架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通观全篇,其风格上承魏晋遗绪,下开盛唐风范。因此一经传世,就深得书法家钟爱,又由于碑石出土时未受损伤,故字迹十分清楚,几乎没有石花,为揣摩字形,体察笔意,带来了许多便利。此碑拓本早有影印本行世,拓工甚佳,确是初学者的上佳范本。
柳公权跋王献之《送梨帖》 作于 大和二年(828)
第二,历代书法家的墨迹影印本。这类范本的好处是,书写者的笔意、作品的行气,往往可以从墨迹中体现出来,如果影印质量较高,真可与原迹相差无几。这方面,碑刻拓印本就略逊一筹。因拓印时如稍有不慎,字迹就会走样,再加上拓片往往经过裁剪,重新排行粘贴,所以行气较差。练习者倘能根据墨迹影印本的独特之处,细心体会,加以理解,定会获益匪浅。
柳公权的《送梨帖题跋》,字体清秀,用笔道劲,如果是已有一定「柳字」基础的人,以此为小楷范本,当能比较容易上手。可惜字数不多。
赵孟頫的《临黄庭经》
赵孟頫的《临黄庭经》、《汲黯传》。这是赵氏但姿态朗逸,「赵体」的特征比较明显,初学者容易得其「形似」。
明代文徵明、王宠的小楷作品,也是较好的临摹范本。文氏小楷取法二王,端庄稳健,极尽精工之能事,用笔略参古意,但无娇饰之嫌。王氏的用笔、结体,均以拙取巧,在当时即以其独特的面目而受到重视。
《汲黯传》
第三,历代刻本丛帖。宋代以来的各种刻帖,收录了不少小楷,其中既有相传为锺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作品,也有隋唐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刻帖所依据的本子,并不全是书法家的真迹,有的是摹本,有的是临本,加上刻工有优劣之分,所以各种丛帖的差距较大,选择时务必慎重。
叁
练习书法,不外乎临、摹、拟三种方法,对初学者来说,临、摹二法用得更多些。学习小楷,也是如此。有人根据小楷的书写特点,认为摹写是一条捷径,不无道理。
初学阶段,限于目力,如果用临写,难免顾此失彼,而摹写则便于目光集中,精神专注,初学容易取得「形似」的效果。在摹写时,应力求字形、轮廓的准确,笔画结构,不能有偏差。如此经一段时间的训练,对范本的基本特点有所了解了,就可以改摹为临。
临写应侧重掌握范本的「神」。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不断修正自己在形体结构上的不足,还应逐步提高对范本的艺术特点的认识。因此,临写时不应只注意所写的每一个字,还要考虑到字与字、行与行的呼应联系,由字及行,由行及篇,才能达到「神似」的目的。小楷字多,变化也较复杂,如缺乏神采,未免有板滞生硬之嫌了。
至于拟写,要求更高,但这又是非过不可的一关。如果没有在辈、临两方面下过相当功夫,恐难为之。
写小楷时的姿势,与书写中、大楷有所不同,这是因其书写特点而决定的。古时有人提倡写小楷也要悬肘提腕,但此法经过实践,似乎没有必要。小楷字型小,运笔范围也很小,力量应相对集中,方可提按有度。以个人经验来说,腕着案,肘悬起,是写小楷较便利的一种姿势。这样,可缩短眼晴与纸、笔的距离,便于集中目光,再者可使全身之力倾于腕底,便于出力(但腕也不必完全「钉」死,更不可转指)。如果是悬肘提腕,虽然活动范围大,但力只用到肘部,而肘部因「钉」在案沿,以致有力难使,故都于书写不利。
「指实掌虚」,是传统的执笔法,这对写方寸以上的字,好处颇多,但写小惜,则未必尽然。古今许多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创造出一些可供借鉴的执笔法,如吴湖帆以「握拳塞指」法(即无名指指尖抵住掌心)作书画,很有便于用腕,尤其是写小楷,有独到的好处。但如果本人已经养成了较好的执笔习惯,则最好不要轻易改变。倘真想改变,也一定要确实感到新方法有助于书写小楷,否则,恐与邯郸学步相类。
文征明《赤壁赋》
练好小楷,决非数月数年之功,即使是那些小楷艺术已相当出色的人,也时时练笔,不敢稍懈。文徵明「年九十犹作蝇头书,人以为仙」,在书坛传为佳话。傅心畲先生作书偶有中断,写小楷时便觉笔力「生涩」,因而感慨地对人说:「可见小楷不能稍同断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记取的。
承名世, 号横岸、横岸邨民,早年斋名有'横岸草堂',中年后有'香蒲室',晚年多用'求一笔是斋'。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书画家、文物鉴赏家,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君陶艺术院顾问、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