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遗嘱背后被忽略的交响曲
1802年前后可以说是贝多芬人生当中最黑暗和痛苦的一段时光了;如果说爱情和生活上的种种不幸还不足以打垮他的话,那么耳疾所导致的可能无法继续自己心爱的事业则会相当沉重的打击他的心灵。贝多芬在他32岁的时候来到维也纳郊区海利根施塔特修养的半年后,开始感到寂寞与绝望,以至于写下一份遗嘱,向自己的朋友交代了后世,这就是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如果死神在我把所有的艺术潜力都发挥出来之前就来了,我多半也应该希望它放缓脚步,即便我命里多难,死神难道不是把我从这种无休无止的苦难状态中解放了吗?——你们愿意的话,就来吧,我将勇敢地面对你们。永别了,在我死后,不要把我完全忘了;我值得你们记住我,我这一辈子都常常想着你们,想方设法地让你们愉快——请记着我吧……”——《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如果这样,我将抱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死亡,假如死亡在我有机会施展我全部艺术才能之前降临。我虽横竖命苦,但死亡毕竟来得过早了,我使愿意它来得晚一些的。然而即便死亡早至,我也满意,因为它岂不将我从无穷的痛苦中解放了吗?死亡,你来吧,什么时间到来都可以!我将勇敢地迎接你。别了,我死后,请不要将我完全忘记,我是值得你们记住的,因为在生前,我常常惦记着你们,想使你们幸福:愿你们得到幸福!”—— 《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但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寻短见,反而这封遗嘱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通过这份遗嘱,贝多芬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最终选择的是和命运进行不懈的抗争!最终这封遗嘱一直由贝多芬本人保存,直到他真正去世之后才被人们发现。
从死亡阴影中走出来的贝多芬,于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D大调第二交响曲》。这部作品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对《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精神内涵音乐化的提炼和总结。
相比较于贝多芬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这部《第二交响曲》被提及的几率实在是太少。然而, 《第二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在古典传统中寻求突破和创新。其中包含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预示了贝多芬成熟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可以被看做是从海顿作品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交响曲风格,通向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杰出作品所体现的新风格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