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比盾强:反导技术根本挡不住洲际导弹,为何大国仍斥巨资研制?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导弹突防技术和反导技术就像是矛与盾,两边都在快速发展中。但目前来看,弹道导弹的突防技术明显占了上风。比如洲际导弹的再入速度可达25马赫以上,能够携带多个分导弹头打击不同的目标,甚至可以做机动变轨、释放假诱饵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对方反导系统的拦截成功率。而反导系统的拦截概率并不高,不能保证成为“金钟罩铁布衫”。
苏联是世界上最早研发、实战部署反导系统的国家,早在1961年3月,由“火炬”设计局研发的“系统”A的V-1000反导导弹,就首次拦截了一枚R-12中程弹道导弹。
目前反洲际导弹拦截测试门槛是相当高的,只有中美能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测试。日本的摩耶级驱逐舰将装备标准-3 BLOCKⅡA导弹,射高超过160公里,具备海基中段反导能力,但这个导弹是美国的技术。
俄罗斯也只能依赖及其有限的A-135和A-235系统进行拦截,该系统采用51T6高层拦截弹和53T6低层拦截弹的双层拦截体系。但在2011年,可在大气层外拦截敌方核弹头的51T6就退役了,俄罗斯只剩下最大射高80公里,大气层内高空拦截的53T6。在A-135基础上研发的A-235系统,2015年以来也多次试射,采用是常规弹头的改进型拦截弹,没有KKV动能拦截技术,它能否在大气层外实现中段拦截,仍是一个谜,A-235目前还没有进行实战部署。
最重要的是,反导拦截弹的数量和各国拥有的战略导弹的数量根本不成正比,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依靠反导技术彻底令别国的核打击矛头失去效果是不现实的。由于反导系统非常昂贵,费效比非常糟糕,例如美国通常使用2枚GBI拦截弹,“2打1”拦截一枚敌方的洲际导弹,拦截弹的成本可能跟一枚洲际导弹馋不到,所以连财大气粗的美国,只部署了30枚拦截弹。也就是说,即使百分之百的拦截成功,美国目前也只能拦截15枚来袭的洲际导弹。
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主要大国仍然在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反导拦截技术。据俄罗斯导弹预警系统总设计师谢尔盖.鲍耶夫证实,俄罗斯方面已经于2020年完成了全国导弹预警系统的测试,能够为部署在莫斯科的反导系统提供数据支持,还能提供太空监控所需要的太空数据。
虽然俄罗斯的武器很喜欢吹牛,其导弹预警系统的组成仍不明确,但导弹预警卫星和远程预警雷达是不可或缺的,对于经济窘迫的俄罗斯来说,这绝不是一笔小投入。
至于美国,其在全球各地部署的反导拦截系统则数不胜数,其投入的资金是天文数字。但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显然都不具备在可预见的未来消除对方核威慑能力的可能性,但双方仍然要发展反导拦截技术是有现实原因的。
首先,反导技术可能短期内受限于现有物质水平无法完成任务,但技术发展带来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反导技术是当今最高端的军事科技,能够在反导技术上获取突破,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进步的重要象征,在这方面的投入会催生很多军事技术的提升。
其次从远期来看,美国确实有着彻底消除别国战略核能力的目标,目前来看,限制美国反导拦截能力的主要还是部署数量。如果美国部署的反导拦截载具数量进一步上升,那么在美国先发制人进行核打击,削弱对方大部分核打击能力的情况下,剩下的反导拦截系统,确实有可能将对方造成的核损害控制在相当低的水平。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美国将在核较量中获取相当大的优势。
对于俄罗斯来说,要使用反导拦截武器拦截全部的美国核打击能力,是根本不现实的任务,美国的核武数量都能淹没俄罗斯,但他们也有现实的理由,那就是利用反导系统争取一定的时间。俄罗斯核技术的设计是在被对方先发制人打击的情况下,用二次核反击力量打击对手。
这除了涉及俄罗斯本身二次核反击能力的建设以外,如果反导系统能够争取一定时间,这会让俄罗斯核力量有更多的反应时间。此外,哪怕能够在核战争中为莫斯科争取一分钟的时间,也能让指挥层有更大几率进入战时掩体或末日飞机进行指挥。
虽然反导系统彻底令现有的核导弹失去威力的场景,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太可能出现,但为了发展技术、争取时间以及远期的建立核优势的目标,各国仍然不会停止对反导技术的发展。不过受制于技术和国力方面的限制,未来能够在反导技术方面继续大幅投入的国家屈指可数,真正的竞技者恐怕将局限在两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