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的中医:疾病无绝对的表里寒热虚实

·1何谓病?荀子有句名言:性伤(指生理功能受到损害)谓之病(《荀子·正名》)。有病常有症可察,也有无症可察者,有症就必有病。症者,征兆也,凡病人所产生异常感觉和客观反映即是,又系医生辨证论治的凭据。八纲,是认识疾病,辨别证候,指导治疗的基础大法。它萌芽于《内经》,奠基于《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明清时期。阐发经义承上启下,代有发展,医学之源流也。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进行明确归类之功,首推程氏钟龄。临证时,细辨八纲,医者之责。八纲重在相对,大伙皆知,八纲无绝对,似乎不胜了了。因而前者,诸贤多有精辟论说;而对后者,殊少明文阐发。愚者一得,试图补其短,提出共商。2表 里人身有形有能有神,总不离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里中有表,表中有里。若要截然划分表里,是否妥当?“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训在此,岂可惑乎!表里,可指部位的浅和深;可指相邻脏腑之间的配属,如肝与胆,脾与胃;可指气化功能的紧密联系,如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经络纵横全身,气血运行不息,是形成表里关系的根本所在。人患病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寒邪多从皮毛而入,温邪多从口鼻而进,杂病多从内而生,都必有所伤之处。或从外而至于内,盛于内;或从内而至于外,盛于外。伤寒表实有呕逆,太阴风温用银翘平剂。表证虽一,寒温互异,均兼里症。探其理,大抵有二:一、外受之邪,少伤肌表,多伤脏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二、无论邪伤何处,邪正相争之势,必然导致全身应变,而成表证。伤寒由表传里,温病由卫及气,均可成大热,大烦渴,不恶寒,反恶热,脉洪数的里热证,未必与表无关么?无热,恶寒,脉沉之里寒证,又何能离表呢?“有诸内,必形诸外”。表与表证,里与里证,表证和里,里证和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表里是指相对的部位;表证和里证是指某些特定的脉证;表证和里,里证和表是指内在的生理病理机制。据此而论,那种“表证就病在表,里证就病在里”的看法是欠妥的。表里同病与表证和里,或里证和表之间,也不宜划等号。麻黄汤中的麻黄辛温发表,杏仁苦降行里;四逆汤内的附子大辛大热,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温脾肾之阳,内逐寒湿,外散风寒,可为佐证。3寒 热人之有生,体内外环境统一,全赖气化,动而不已,生化无穷。常人,阴平阳秘,生化之机,保持动态平衡。但有偏阴偏阳之人,偏强偏弱之时。病时,邪正相争始终,以致生机紊乱,变化复杂多端。概括言之:从病性论,不外寒热;从正邪论,不外虚实。字仅四个,涵义深广。寒与热,虚与实,均相反相依。一般地说,相反易明白,相依较难理解。寒能生热,热中有寒;热能生寒,寒中有热。虚能变实,实中有虚;实能变虚,虚中有实。此类证情,屡见不鲜,何耶?寒热本言病性,由邪气引起,随正气决定转归。“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因果不一;人之伤温邪,则为病热,因果一致;又有同时同地同患时行感冒,有的病热,有的病寒,因果既统一又不统一。前人虽有寒邪易伤人之阳气,温邪易伤人之阴精的说法,但寒温二邪往往混杂为患,多少不定。人的体质有常有变,或阴阳平衡,或偏于阴盛,或偏于阳盛。阴阳平衡者,每随寒邪生寒,热邪生热;偏于阴盛者,不论邪之寒与温,皆多化寒;偏于阳盛者,不论邪之寒与温,皆多化热。后二者,乃“阳脏者多热化,阴脏者多寒化”之理也。寒能生热,热能生寒,病中更是多见。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寒生热也;“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此热生寒也。上述讨论,说明医理哲理能互相贯通。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伤病,可由外邪入侵,损害脏腑;七情过度,郁结不舒;生活无常,房室劳伤;气滞血瘀,痰饮食积等因而成。凡此种种,邪正相争,形气俱盛则生热,寒邪亦被激发生火;形气俱虚则生寒,邪热亦被冰冻化寒。形为气之体,气为体之用,体为阴,用为阳,体用阴阳俱盛,则成热证,体用阴阳俱虚,则生寒证。总之无论外感内伤,百病皆生于气。正与邪都属于气,相争不休,实时则热,虚时则寒,亦即气有余者热,气不足者寒也。气为阳,其性善动善行,有余于此,必不足于彼;有余于彼,必不足于此,有余为热,不足为寒。寒中有热,热中有寒,就无须赘言了。

4虚 实研究虚实,至关紧要。虚补实泻,为证治的不易大法。致虚之源,在于正气被夺;致实之因,在于邪气盛。正气,泛指维护健康,防治病邪的内在因素的总称,如精、气、血、津液等。邪气,不正谓之邪,一切损害健康的体内外因素都属于邪气。从正邪对人体的利害角度而言,正气无过强过多之理,邪气无过弱过少之论。邪盛正强,才成实证;邪盛正弱,或邪正俱弱,才成虚证。唯有正邪相争,才能导致疾病的虚实二证。不言而喻,正和邪是决定虚实二证的根本对立力量,缺一不可。由邪盛正强转为邪盛正弱,实变虚也;若正气又转强盛,虚变实也。若正盛邪弱,则又为疾病向愈之机。非我所创见,渊源于“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理。病损之处,必是正气聚积之地,抗拒病邪也,或在脏、或在腑、或在经、或在脉、或在气、或在血,可成虚证,可成实证,但绝无纯虚证,纯实证。若有,则无正邪可言,就违背了“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的基本原理;若有,又怎能由虚变实,由实变虚。不可否认,临床上确有典型的虚证实证存在,如少阴病的四逆汤证,阳明病的大承气证。前者,回阳救逆,为补阳法,意在扶阳以驱寒邪;后者,急下存阴,为泻热法,意在攻逐热邪以救阴津。试问,若是纯虚而无实,或纯实而无虚,驱寒邪,救阴津有何义?外感如此,杂病更是虚实交错。日久难愈,邪不去,正亦弱,正越伤,邪越留,互成恶性因果关系。贼邪盘踞之处,邪盛正弱,实中有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正伤体弱,难以制伏邪气,虚中有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也。五脏六腑,经脉气血,相依为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升降出入,循环无端。生理是病理的基础,一脏有病,可传他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主疏泄,脾司运化,木郁土呆。郁为实,呆为果,为虚中之实。因脾旺不受肝之邪,虚则受之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生血,血生气。气虚则血虚,气滞则血瘀,相反亦然。可见,病之虚虚实实,彼此错综复杂,难以追本求源。5表里寒热虚实,张景岳叫“六变”,徐灵胎叫“六要”,关键在于察其变,才能握其要。任何疾病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六变之象有明有晦。明中有晦,晦中有明。明的,是辨证论治的天然指针;晦的,常系传变的先兆,体现六变的内在牵联关系。善握明者,药证相印,固然取效;善握晦者,尤多中肯綮,减轻病证,缩短病程。可随机应变,可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较快恢复健康,对证、对病、对人都很有利。治病求本,本于何?其说不一。张景岳有本于表、里、寒、热、虚、实之见。医者,意也,贵在变通。通其理,变其法,活其用。一无明显表里证,而用表里法的。如本小册中下肢慢性肿疡一案,火湿毒,瘀肿痛,损伤肌表经络,缠绵难愈。既无明显表证可凭,又无明显里证可据,从何着手?观局部、顾整体,见微知著。用羌辛芎芷升发阳气,通经络。黄芪桃仁益气、活血、利水,芩连清火解毒。标本同治,以补助行,以行助补,相须为用。二不少外感病,每每表证为时较短,因病根在里,外形于表也。此时只解表,不清里,则不能“伏其所主”。吴氏银翘散,虽有解表清里之功,似嫌理明药轻。如本小册风温一案,恶寒无汗,高热微咳,大便二三日未行,舌根苔厚,脉浮数有力。表证未罢,内热已炽,病在气分,用麻杏甘石汤加味治之。清里透表,宣上通下,里清表自和也。热在气分,热毒壅结脏腑,化火伤阴最速,要“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必须早用芩连降火解毒,石膏知母清热保津。通常情况下,可治愈一般温病。三病在里,时有表证者,本小册“颈肩综合症”一案,右上肢麻痛如触电,病历月许。炎夏复受外邪,啬啬恶寒,微热无汗,身楚脉数,用麻桂各半汤加味治之。意在升腾气机,冲开郁痹,通经脉,和营卫,祛风痰,逐邪热,利水道。以升开之力,推动清降之效,升降复常,表解里自和也。因而,将发表药均限于治表不治里,上升不下降,亦未必尽然。四表里寒热虚实,错综变化,集于一病者,并不少见。如老年咳喘,经久不愈,反复难治。首因年迈体弱,正气亏损于内,次因病深日久,损伤脏腑,再因累感外邪,不断加重病情,形成本虚标实,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的证候。本虚者,虚在肺脾心肾;标实者,实在邪气丛生。肺虚,外难固护肌肤,易受六淫侵袭,或成风寒证,风热证,或表虚,表实。内难肃降,气上逆为喘;水停成饮,滋生痰涎,多为寒;痰饮阻遏,肺气膹郁,可生热;寒多热少者,为寒中有热,热多寒少者,为热中有寒,痰、饮、热三者相互煎熬,又可化燥。所以或咳痰清稀,或干咳粘痰难咯,或喉中水鸡声。脾虚,上乏阴精贯注心肺,下少精气贮藏于肾,并能留饮生痰。心虚,宗气失主,气滞血瘀,静则气馁,动则怔忡。肾虚,气乏根系,水无气化,不能升清降浊,上为喘呼,下为水肿。“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余常遵此经义,论治变化复杂病证。以咳喘为例,辨析理法,肺脾肾三脏,实为升降出入的枢纽。肺主宣肃,法当开降。开能外散表邪,疏通郁滞,内畅肺气,利于化饮,涤痰,清热;降能顺气降逆,亦能利于清火润燥,有助收敛肺气,引痰湿下行。脾司运化,为肺之母;肾藏真元,为脾运之基,肺气之根。损及脾肾,理应温补,培本滋末。温阳以散内外之寒,补气以健气化之功。能澄清生痰之源,能摄纳上逆之气,能利水消肿,宁心安神。治则宜开中有降,降中寓开,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治标顾本,培本顾标,因人因证因时遣方用药,配合得宜,可以协助升降出入恢复动态平衡。五近六十年来,我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有者求之,无者求之”,逐渐加深了理解。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求邪正相争的盛衰情况,求六变外在的体现,尤其要求内在的联系和演变趋势,求病人的心理状态,求相应的治疗方法,目的在于既治已现的病证,又疗未现的内在演变,与此同时,决不可忽视良性心理的作用。古人说“人身一小天地”,形象地说明了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病邪损害机体,机体必然抗拒病邪的损害,充分体现对立统一的疾病观,保持了祖国医学思想的整体观特色。个人认为应深入阐发这个特色,并应深入阐发“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经义,如此,将对教学和临床均有补益,且可避免片面性等观点对祖国医学无形的不良影响。懂中医真好:手心的温度就能治好多病小时候,每当我们害怕的时候,只要握住大人的手,当手心的温暖传给我们时,恐惧就会消散。当我们吃凉东西,肚子疼的时候,只要大人将温暖的手心捂在肚皮上,疼痛很快就会缓解。手心的温度,总是带着一份温馨,一份神秘……几年前,我和一位修行的朋友聊天,我一边聊天,一边晃动脖子,因为前天晚上颈脖子受凉后一直不是很舒服,这位朋友告诉我,只要将手捂在颈脖子受凉的地方,一会暖和后,就不疼了。我试着捂了半小时左右,脖子果然就好了。这位修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手心的能量是很强大的啊!1.用手心的力量来治病此后我就经常观察病人的举动,看他们在有意无意中利用手心的能量来治病。有些风湿病患者,双膝关节疼痛,发凉,病人坐下来后,有一个习惯的动作,就是用双手掌心捂住膝盖,通过这个简单的动作,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就会很快缓解。外出活动,走路走累了,老年人喜欢坐下来休息时,用手捂一捂膝盖,通过这个小小的动作,劳累的膝关节,很快又有力量走路了。头痛的患者,喜欢用手掌捂住头痛的部位,将头痛区慢慢的捂热,头痛就缓解了,有的甚至就治愈了。当胃受寒后,出现胃痛,病人习惯的姿势就是用手捂住胃部,慢慢的胃痛就得到了缓解,病情轻的甚至就治愈了……2.手心的温度真的很神奇观察多了,自然就会琢磨琢磨,为什么就这么普普通通的手掌,捂一捂就能解决很多呢?带着疑问,我询问当时教我这一招的长者。他告诉我:手心这个温度不高也不低,是非常温润祥和的,而且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温度,提供的是一种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能量,当身体的患处接受到这些能量的补充,自然就会得到修复,其抗邪能力也会增强,他比艾火温润些,而且又不会烫伤患处,所提供的能量而且几乎等同于人体内运行的能量……一个很普通的动作,经这么一说,还真神奇起来!有年冬天,妻子半夜受凉后咳嗽起来,而且还咳得很厉害,弄药吃也不方便,于是我用手掌心贴在她的背部,明显感到背部的皮肤是凉的,就这么捂了不到十分钟,背部就暖和起来,咳嗽也少了,捂了半小时后,背部微微出汗,也没有咳嗽了,我便撤了掌。第二天也未见咳嗽,一次受凉引起的咳嗽就这么治好了,我们笑称这如来神掌还真不赖哦。此后这便成了我治疗咳嗽的一个法宝——掌捂法治疗咳嗽。临床上遇到咳嗽的小孩,我便常常建议小孩的父母运用此法,当小孩咳嗽时,无论寒热,也不分虚实,只需要父母用手捂住小孩子的背心,暖其背心,微微出汗,就好似给小孩子输送能量一般,这样小孩子的正气足了,抗邪能力就强了,病情自然就好转得快了。很多女性来月经时小腹发凉,疼痛,我在处方用药的同时,常常建议患者晚上睡觉时用手掌心捂住丹田,每晚只需要捂一小时,小腹就会暖和起来,连续捂上半个月,宫寒症就可以治愈,下次来月经也就不痛了……3.痛则不通很多疼痛都是局部的气血经脉的不畅通所致,《内经》病机十九条其中一条就是: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而我们手掌心是劳宫穴,心脏的热量正好通过心包经传递到这里来,如果使用手掌来治病,还不如说是在用心治病更准确,这也暗合了《内经》之旨,想到这或许会问:身体的疼痛用手这么捂上一捂,就会好吗?身体内的寒,就这么捂一捂,就会散吗?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疾病,欢迎大家努力尝试,用你温暖的手掌,用你心中热量,去治疗自己和家人的疾患,这是一个非常安全,常常会给你带来惊奇疗效的方法。4.秋冬常用的掌捂疗《黄帝内经》上讲:“秋冬善病肩背骨节。”意思是说,秋冬天,会有许多人患肩背关节骨痛、膝关节屈伸不利等病症。我们临床上遇到这类病人,便会向他们推荐简单易做又不花钱的掌捂疗法,配合吃药,疗效非常好,甚至有时不需吃药,便有效果。比如肩周炎的人,例如右边肩关节炎,我们会建议他们将左手掌心搭在右肩,每天晚上这样做一个小时,期间不动、不言、不视,将心神收回来,这样会有微微出汗的感觉,肩膀的寒湿便被排出来。膝关节冷痛的人,余老师会让他将双手掌心的劳宫穴对着膝盖按捂,每天晚上一个小时,不听、不言、不视。“寒从脚底生。”现代人饮食穿着原因,许多人都从脚生了寒气,慢慢蔓延到小腿、膝盖、甚至大腿、脏腑。所以掌捂膝盖的方法,可以截住从脚而生的寒气往脏器蔓延。“冰冻断人种。”冰箱的普及,辛辣食物的泛滥,使许多人的胃经常承受着冰火两重天的折磨。生冷瓜果,秋冬天仍喝冰水的年轻人比比皆是。所以我们临床上循按人们的任脉时,常会感到肚脐周,及肚脐下小腹的冰凉感。说明这里寒气集聚得厉害。所谓“阳化气,阴成形。”腹部经常处于冰冷的场,很容易生成肿瘤等阴性物质。我们建议这样的人用掌捂法散去肚脐周及小腹的寒气。每天晚上一个小时平躺下来,用双手捂在腹部冰凉的地方,不听、不视、不言,专心内守着腹部,临床上也收到良好的反馈。或者现代常见的颈椎病,也可以用掌捂法,将一手劳宫穴对着颈椎,捂半个小时,左右交替,就是一个小时。专心内守精神在手掌心上,疗效显著,简单方便。家人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腰痛的,也可以用掌捂法给家人缓解病痛。让病人侧卧或俯卧,将自己手心贴在痛处,两个人都不要讲话,将注意力集中在手掌心上,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哦!5.掌捂疗法要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要将手心直接贴着需要治疗的皮肤哦~!直接接触皮肤!直接接触皮肤!这些动作大家可以在床上进行,比较保暖!大家注意了没有,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每个方法,我们都强调了需要做到三个“不”!即“不听、不言、不视”。你可能会说,这样好无聊,大家边聊天,边掌捂,时间过得快,或者边看电视边掌捂,也容易消磨这一小时。但大家不知道,我们这个掌捂法的核心要诀,便是这三“不”!现代人许多都是阴阳不调,寒热不平衡的状态。我们用的掌捂法,通过“不听、不视、不言”,精神内守,达到静的状态,人的身心不妄动了,便开启了人体寒热对流系统,这时我们便可以用自身之热疗自身之寒。所以这全身多余的热量,都通过手掌心的劳宫穴,去熨帖身体寒凉的地方,使寒热对流,气机流通顺畅,转了一个圈子,那么疾病便会减轻甚至痊愈。这种做法,便是古代的“导引”之法。余老师说:现代人头面胸手热量有余,腰腹腿脚热量不足,这样是一个水火未济的卦象,我们做医生的职责,就是将这个水火未济转过来,使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蒸腾上济心火,循环运化,寒热对流,长此以往,自然平安健康,不药而愈。因为有心,自然秋冬不再寒冷,充满温暖!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