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问题”儿童
刘儒德
孩子:“天为什么会黑啊?”
成人:“因为太阳落山了。”
孩子:“那么多山,落到哪座山下去啦?”
成人:“嗯……”
每个父母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情景。孩子喜欢没完没了地问我们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掉不下来”、“男孩和女孩为什么长得不一样”、“狐狸为什么要骗乌鸦嘴里的肉吃”……有的充满童趣,让人忍俊不禁,有的深刻得令人瞠目结舌、无从应对;有的则像连珠炮似的,打破砂锅问到底,再有耐性的人也招架不住。如此好问,并非仅仅因为无知,恰恰相反,它闪烁着孩子的智慧与灵气,迸发着孩子探究世间万事万物的热情,反应着孩子对生活的执著、热爱和向往。
孩子提问有什么价值?
提问在孩子幼年时期具有特殊的生命价值。许多研究者的统计表明,孩子一旦开始说话,10%-15%的语言中包含有提问;孩子在幼年期间所说的话语中,11%-20%左右的属于问题。有学者说:“人的童年提出他整个一生的问题,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却需要等到成年。”孩子生活阅历的短暂、知识经验的缺乏,致使周围的一切时刻包含着无数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天生的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所激发的好问精神将人的幼年时期与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时期截然分开,形成了幼年时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提问是孩子思维的结果,反过来又能促进孩子的思维。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提问还影响孩子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其学习动机。有这样一个女孩,聪明活泼,善于思考,常常拉着妈妈问:“小鸟为什么会唱歌?”“天空为什么这么蓝?”“花儿为什么五颜六色?”这些充满童趣但并不简单的问题使这位母亲渐渐力不从心。妈妈说道:“女儿啊,你这些问题,连妈妈也不知道答案。但你不要担心,将来我们可以去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那里有知识丰富的老师和喜欢学习的小朋友,他们会帮助你解决所有的问题。你会一天天长大,而且越来越聪明!”孩子十分高兴,天天掰手指头算啊算,就像盼过年一样。
孩子提问是怎样形成的?
孩子提问固然源于天生的好奇,但更是因为后天的教养。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就喜欢问“为什么”,他的母亲充分肯定了他敢于发问的精神,并加以培养,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孩子从幼儿园来,母亲们通常会问:今天在幼儿园里学什么本领了?而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住的母亲却问的是: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这位物理学家确信,母亲的问题是他成为科学家的原因。
在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常常关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技能和特长,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往往是“今天的幼儿英语念了没有”、“两个小时的钢琴弹了没有”,似乎只有孩子会者会那,心里菜感到踏实。如果我们常常这么想、这么做,那可要警惕了:我们很可能正在毁掉一个未来的天才!
有的父母可能感到困惑:孩子小时候还听喜欢提问的,怎么越大越不愿开口了?是不是孩子没有问题了?其实,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孩子的提问次数急剧下降,而且孩子在幼儿园的提问要少于在家里的提问,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传统教育的遗憾。可是,不论是幼儿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必须提前为孩子的提问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孩子提问如何从小抓起?
从还在上不会说话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交流时,可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向孩子介绍所看到事物的各种关系、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促进孩子的好奇心和联想,使之形成一种主动联想、思考和提问的习惯。例如,妈妈说:“今天我们要去打预防针。大真有点疼,但是很快就会过去。你很勇敢对吗?”孩子问:“为什么要打预防针?”妈妈回答:“因为打预防针可以预防疾病。少得病,也就可以少打针了。”孩子又问:“预防针可以预防疾病。少得病,也就可以少打针了。”孩子又问:“预防针是预防什么疾病的?”妈妈告诉他:“这次打的针是预防乙肝的。”孩子不明白:“乙肝是什么?”妈妈进一步解释:“它是一种传染病”
当孩子向我们提问时,无论什么问题,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切不可掉以轻心、敷衍了事,有的家长安慰自己说,这个问题不动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一个问题的心不在焉很可能会弱化孩子对整个领域的探索兴趣。我们更不可不懂装懂、回避、拒绝、斥责。
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一定要花很多精力同孩子一起探究所有的问题呢?当然不是,关键要看孩子提出什么问题。孩子提出的问题大概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事实的渴望,“他是谁?多大了?”“妈妈到哪里去了?”“这是什么?”等等;另一种是推理和探究原因,多见于“为什么”的问题。我们要培养的显然不是遇到任何事情不动脑筋张口就问的习惯。而是希望孩子多提些经过思考后的提示原理和关系的问题。
当孩子提出问题之后,我们不要让等到哦们给出答案。包办代替和直接告诉答案只是暂时增加了孩子的惰性知识。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如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等,甚至还可以反问孩子相关问题,先让孩子做出思考。若此,孩子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发展了终身受用的本领;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巴尔扎克说,“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孩子们不厌其烦的提问市长让我们这些自以为无所不知的成人心灵以震:我们从何时起失去了童心,失却了对世界的探究热情,把自己便成了一个“万事通”,对周围的世界熟视无睹?孩子的提问正好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巡回童心的良机。我们需要重视提问、鼓励提问。面对孩子的提问,我们最好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搭个伴,认真地研究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家有“问题”儿童,正是家庭教育所求之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