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打磨四则
反思打磨项目
1.行动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行业交往生活中,遇见大多数书店从业者。既没有感知图书的能力,也没有对图书产品本身的好奇心。
评判是不是专业的书店人,最很简单的例子是,拿到一本书,有没有拆开的欲望,拆开之后,第一反应是不是翻到版权页,看版权页里面的什么信息,体现了某种内在的功力。版权页的每一项词汇,都体现某种行业的常识和某种信息散点,不同的信息散点进入个人接受的视野,内在感知的能力,体现不同从业者的水准。
绿茶是谁,殷亚平是谁,田南山是谁,张旖旎是谁,艾藤是谁,陈基胜是谁,张大伟是谁,姚军是谁。他们都做过什么事,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书,又是谁把他们凑到一起出了这本书,是金钱,是工作,是关系,又或者是某种内在的缘分。
2.固化思维的水泥大脑,何为固化思维。比如,当你告诉他们,在图书横排占用相同空间的情况下,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把图书封面朝向消费者,亦难以接受。我只好举例子说,你侧身侧面给我看,跟正面正脸面对我,是不是有差别。
(创意&拍摄∈黄克非)
3.大多数人,接触新事物的时候都有抵触情绪。你是你,你就说个外人,不就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哈哈。
在某家书店做打磨的事儿,有人提出,你怎么震得住那些老油条?我说,很简单,我来只是配合您们的工作,最简单的方式是做个行业信息传递员。倘若我们觉得有需要,那就配合您们行动。从图书的分类到书店框架结构的调整,倘若觉得不需要,您请我来,我讲完课,您们觉得不需要动手操作,自己摸索,那也可以,毕竟书店是您们的书店,工作是您们的工作。这是你们的课题,不是我的课题哈哈。
(穿透装帧设计是谁?)
4.有眼力的书业人,从一个人拿书的手法,码放图书的样式,便能感知到他的内力。
当他能够自由灵活的用不同的路径抵达某个地方,也是一种醒客的生活方式。比如1×12=12;3×4=12;2×6=12…这不仅仅是三中12的因式分解,是某种内在灵活使用方法的模式,更映射不同客群的取舍。
(偏见装帧设计是谁?)
同样,用因式分解的方式路径去理解,12=12×1;12=4×3;12=6×2…,是一种思维的逆反方式,也一种行动方式,比如当你从A点抵达B点,你可以选择步行,骑行,打的或者动车或随心飞……又或者,你选择抵达某种内心的深处,可能选择某种运动,某种宗教、某种学术生活方式,其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联系人:阿威
联系电话&微信:15510357301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