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当“细读”海洋,我们能读懂什么?
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
——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
海洋之谜
在读作品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作者——儒勒·凡尔纳
凡尔纳是19世纪的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1828年,凡尔纳出生于法国港口城市南特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里,早年的时候遵从父母的意愿在巴黎学习法律。后来进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凡尔纳的最著名的作品要数他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了。当然,凡尔纳还有其他比较出名的作品,如《地心游记》《气球上的五星期》等等。
他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起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
儒勒·凡尔纳的父亲皮埃尔·凡尔纳是一名诉讼代理人,而且是一个正统的天主教徒,他学识渊博,并且对文学和科学都有浓厚的兴趣。母亲索菲虽然较为轻浮任性,但为人热情诚恳,富于幻想。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凡尔纳对文学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虽然在大学学习的是法律,但是凡尔纳后来专心投入文学的创作。凡尔纳在文学领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的作品虽是科幻小说,但是凡尔纳对科学确是有非常严谨的态度,“他尽可能把自己的想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例如,为了写从地球飞行到月球的故事,他就是先仔细研究过空气动力、飞行速度、太空中的失重以及物体溅落等等科技问题。正是基于此,他的科学幻想就是科学的预言。”后世为了纪念凡尔纳创立了儒勒·凡尔纳奖,为了奖励那些在科幻小说创作范围之内的优秀原创作品。
关于《海底两万里》其文
《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三部曲中最具有魔幻色彩的一篇力作,它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位法国生物学家在海洋中经历的奇妙冒险。故事的开始十分神秘,巴黎自然史博物馆的座客阿罗纳克斯教授受邀去捕获一只威胁到航线的怪物,这个怪物攻击船只,让各大洲都产生了恐慌。然而,当他跟随出海的驱逐舰“林肯号”三个月后,他见到了所谓的独角鲸——一艘潜水艇。在那之后,阿罗纳克斯教授经历了长达八个月的海底冒险,后来他与他的同伴几经艰险,终于逃脱,重返陆地。
整个故事中,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人。尼摩艇长,阿罗纳克斯教授也就是文章中的“我”,仆人孔塞伊,以及加拿大捕鲸手内德·兰德。人物构造十分简单,但是人物形象却不单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征,人物色彩格外鲜明。
尼摩艇长——“鹦鹉螺号”潜水艇的主人,在故事中他负责引导故事的情节以及人物的活动,他是一位知识渊博,富有智慧,举止高雅的神秘人,他有无数财产,甚至可以偿还整个法国的债款,他的潜水艇上摆放了无数价值过百万的藏品,他古怪而固执,坚定的认为自己是“海洋人”,不吃陆地上的东西,不接触陆地上的生物,直到——教授一行人的到来。
阿罗纳克斯教授,就是文章中的“我”,一位生物学家,对于各种各样未知的海洋生物充满好奇,他是个正直仁慈,和善冷静,博学强记的人,极度热爱各种各样的科学考察,因此,他被邀请至此次行动,卷入故事当中。
仆人孔塞伊在文章中扮演的更像一个面面俱到的徒弟,他跟随教授学习生物知识,对博物学的分类十分精通,他随时谨记自己仆人的身份,时刻拘谨有礼,对任何人都十分有分寸,但是,他并不冷漠,相反格外稳重踏实,对主人十分忠心。
内德·兰德是一位捕鲸手,同样也是受邀来此,与前三位人物相比,他似乎逊色很多,没有文化,性格暴躁,不易交往,甚至有时候有一些愚昧,但是,他也是最让人有共鸣的,、
热心勇敢,身手灵活,知错就改,知恩图报,是一个“普通人”。
四个身份不同的人因为一场捕鲸乌龙而相遇,从而揭开了一场华丽的海底冒险。这场魔幻神奇的冒险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
其实,故事中有许多戏剧化的情节,比如,没有文化的兰德一开始就和教授争辩过,这个引起骚乱的怪物到底是什么,兰德坚持认为“无论鲸类动物具有多强的攻击力,无论它们用尾巴还是牙齿,他们是绝对无法破坏轮船的钢板的”,然而,在教授的引导下,他渐渐改变想法,觉得这种鲸鱼也许存在,但还是想着“它们的躯体就得是用八寸厚的钢板造的,如同铁甲驱逐舰一样”,教授对此不可置否,却也不赞同。
戏剧性的一面很快来临了,这个怪物真的是用钢板造的,甚至更厚更强大,当然喽,它是一艘潜水艇,一艘耗费了四五百万法郎的庞然大物,前无古人,闻所未闻。
富有戏剧性和转折性是故事的一个亮点,另一个亮点便是故事展示的各种鲜为人知的海洋生物,整部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海流、贝类、鱼类、珊瑚、海底植物、藻类以及各式各样的珍珠宝石,介绍了相当可观的海洋知识,比如采珠的过程,红海的来历,这些对于“外行人”来说都是一次次奇妙的感受,仿佛真的能看见那样神秘而美丽的海底世界。
聚焦小说的人性之美
一部科幻小说,一部科学启蒙读物,这都是后来人赋予的价值,更多的,这部小说体现出的,是人的精神,是人性。
个人而言最喜欢的人是尼摩艇长,这个神秘优雅的人,仿佛是个挖不尽的宝藏。他身价不菲,热爱收藏,谈吐高雅,会四门语言甚至更多,这本是一个上流人物的标配,固定思维中,他应该是个贵族或者是大资产家,坐在富丽堂皇的沙发上,安然的享受生活,享受着钱带来的愉悦。
可是,他选择了离开。离开人群,离开陆地。自己造了一艘潜水艇,在安置好后,和自己的船员,毅然决然的离开了。
在他温和有礼的背后,可能是悲剧,可能是痛苦。他是背叛者,是不能被理解的,是一个憎恶黑暗憎恶压迫的正直的人。他曾救过一个采珠人,助他逃离鲨口,并送给采珠人一袋珍珠,在二十七章的最后,他这样说:“那个采珠人,教授先生,是被压迫国家的居民,我是心向被压迫国家的人民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永远的站在被压迫国家的人民的一边。”这其中是否有革命思想暂时不论,暂且就只说人性。
他是否被压迫过?他为何帮助被压迫的人民?这是个迷,引人去发掘。他是个如此嫉恶如仇的人,反对压迫,厌恶陆地,憎恶殖民主义,深度同情被压迫民族。他远离陆地,是不是也是为了反抗压迫,反抗剥削?
不仅仅是艇长,在其他人身上,我们多多少少能发现人性善的一面,教授对他的仆人从不苛责,相反善待他,教他学习;艇长没有对他的三个敌人视而不见,反而救下了他们;固执的兰德也在关键时刻帮助艇长击杀鲨鱼,尽管他对尼摩艇长心存敌意······
这些都是人性,是作者希望通过人物传达出的思想,是平等,是善良,是对弱者的同情,是对压迫的反抗。
这些要联想到当时的文化背景,19世纪末,西方对于亚非拉世界的疯狂殖民和压迫,不仅引发了被压迫人民的不满,同时,又有无数个优秀的知识分子站出来,去反抗压迫,去为被压迫人民发声,他们将思想寄托与文学作品,希望给更多人警醒,文中的艇长也好,教授也罢,都是现实中一个个群体的缩影,有的一开始就向往光明,向往自由,有的迷途知返,也有的只能略尽绵薄之力。
有人说,凡尔纳的这部小说太小儿科,仿佛是小孩子的床头读物。确实。它的语言不花哨,也没有过多的赘述,没有华丽的词汇去天花乱坠的描述事物,只是朴实的,记述了一个故事。然而,不同时期却有不同的感受。我幼稚时读它,只觉得向往那神秘的海洋国度,喜欢书里写的各式各样鲜活的海洋生物,更是眼热那颗一千万法郎的大珍珠;再大些,我读它,觉得羡慕艇长,他的生活无拘无束,远离人群,远离陆地,不用去面对生活的烦恼;如今我再去读它,发现,我读不太懂了,这本书到底要向我展示什么呢?英雄本色、反抗精神、人性······都能不足以去形容。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作者想要传达给我的,我隐约能感受一些,却也无法用语言去描述,仿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需要是一本小说就好了,它富有奇幻色彩,带我们领略海底风光,能给孩子们启蒙,是一部丰富的读物,这就够了。 也许吧,听说人生有三重界,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若是能一直在第一重界,也不失为一大乐趣。
唯有探索,才能发现
看凡尔纳的作品让我们对海洋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和向往之情,因为凡尔纳生在欧洲,欧洲濒临海洋,生活在岛屿上的欧洲人对海洋的另一边有着无限的幻想。因为资源的不足,欧洲人想要去海洋上冒险,去寻找未知的陆地。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国家也非常推崇冒险精神,所以向海洋出发成为了人人跃跃欲试的动力。
凡尔纳的作品有着科学的依据,更有瑰丽的幻想,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了解大海,了解海洋里面的生物,知道他们的来历,还有凡尔纳对于海洋生物的描写,那些鱼类,虾类,珊瑚类,对于一个生活在内陆的孩子来说,这简直就是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新世界。当我们不能亲自去感受某些事物的时候,阅读作品就是最好的途径。
任何一部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都会有他经久不衰的道理,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可能看不太懂,但是当我们成长起来,再来阅读,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就像我上面说的,一开始我去看这本书也只是记住了里面描写的广阔的海洋世界,但是我现在再来阅读这本书,更多地是关注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里面体现的人文精神,他那种对于未知领域的探险精神,甚至也体现了人类对于压迫的反抗精神,这样的作品再次阅读,让人更加去关注人本身,人的精神,人的存在意义。
去阅读作品吧,去和作家对话,沉浸在作品描绘的世界中,去探寻未知,去寻求内心的充盈和满足。说不定当你有一天看到海洋,脑海里会不自觉的浮现你看过的凡尔纳描写的《海底两万里》,你会好奇广阔无垠的蓝色大海下面,会存在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