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人人都是歌王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闽南人,可以说从小到大都浸淫在闽南语歌曲的环境中。幼时,家里的DVD机常常会播放一些闽南语歌,至今还能从客厅抽屉里翻出我爸早年买的一堆CD。

骗了年幼的我不少眼泪的梅花三姐妹 ©床头白月光

改革开放后,台湾的闽南语歌跨越了区域的界限,在闽南沿海地区开始流行起来。随着国内音像出版市场的介入与卡拉OK的兴起,大量的台湾闽南语歌曲CD在大陆进行贩卖,金碟豹也开始盛行每个经历过VCD/DVD时代的闽南人,几乎都见过左上角印着一只黄豹子的碟片。在当时,“金碟豹”是霸占百货超市音像区的唱片品牌,这些唱片通常顺带着米面粮油一起被父母拎回家。

九十年代,中国每个家庭必备的大件就是大背头电视机和VCD,还有稍晚诞生的DVD。在互联网还未盛行的年代,VCD和DVD托起了家庭娱乐的重担,既能看电影,又能唱K。

厦门音像出版社及金碟豹片头 ©网络

光驱的吞吐,歌词字体由白到蓝,大人们在客厅大声地唱着闽南语歌,或多或少地纾解了上班育儿的压力,这可能是我最早来自于父母的音乐启蒙。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在大人的车上听到各种闽南语苦情歌,有的甚至改编成了能震到全身发麻的DJ版本,心脏脆弱一点的老人家估计就不敢坐上去了。在耳濡目染之下,我不知不觉记下了旋律与歌词,也能唱上几首经典的闽南语歌。

家中的一部分闽南语歌专辑 ©床头白月光

无论哪个语种的歌曲,爱情都是一大题材。当时父母甚至更早的一辈人,他们听的闽南语歌,10首里面至少有7首是讲述男女之间的爱恨纠缠,并且往往以悲情为基调。在大多数歌曲中,有对当时台湾社会生活的写实,更多是风花雪月的诉情歌。

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为界,从一些闽南语歌中,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勾勒出不同时代下闽南语歌中的女性形象,以另一个视角去挖掘歌曲背后的意义。

以下这些闽南语歌中的女性类型是对当时所处时代下闽南女性的映射, 并不代表我们赞同里面所有的思想观点,只是基于客观事实作出的分类。

好花也着有人挽 没人知影哩都气死人

——《六月茉莉》

想要问伊惊歹势 心内弹琵琶

——《望春风》(1933)

白牡丹等君挽 希望惜花头一层

无嫌早无嫌慢 甘愿给君插花瓶

——《白牡丹》

《六月茉莉》中的少女如同六月盛开的茉莉,青春洋溢却只能孤芳自赏。“单身娘仔做眠梦”,何时才能觅得“古锥”郎君?听完这首歌,你会发现原来少女怀春也可以如此委婉地表达出来。

《六月茉莉》原是福建滨海地区的民谣,一百多年前飘扬过海的曲调,在日据时期经重新填词,蜕变成一首台湾民谣。

凤飞飞和邓丽君都翻唱过这首歌。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闽南语歌其实源于使用闽南方言的厦漳泉等地传唱的山歌、小调、歌仔等传统民谣

当时,厦门有出版商专门印刷闽南方言歌仔册,这些册子在厦门很畅销,后来翻印远销台湾,为早期在台湾传播闽南语歌曲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小鱼网

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迁入台湾,带去农耕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带去了闽南的传统民谣。他们背离家乡、思念亲人,只能借着歌曲消解内心愁绪。所以早期闽南语歌更多是地道的民谣或民谣曲调填词,创作内容多是源于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情感及经历。

此为凤飞飞翻唱版本,原唱是上世纪30年代广为人知的台湾第一女歌星纯纯(刘清香)。

如果说《六月茉莉》里的少女活泼又大胆,那么《望春风》所演绎的少女则可爱又内敛。少女情怀总是诗,《望春风》的歌词表达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初恋的期待和向往。

《白牡丹》里的思春少女又不一样了,她娇羞而不矫情。歌词中将少女比喻为纯洁的白牡丹,以“无忧愁无怨恨”“无乱开无乱美”“无嫌早无嫌慢”来表露少女对未来另一半的小心思。

人生就像桃花枝 有时开花有时死

花有春天再开期 人若死去无活时

——《桃花泣血记》(1932)

雨夜花 雨夜花

受风与吹落地 无人看见

——《雨夜花》(1933)

自由恋爱风潮下,男女在谈恋爱的过程中有得意的一面,固然也会有失意的一面,有对爱情的向往,也有因爱情产生的悲剧。

《桃花泣血记》是配合电影《桃花泣血记》的上映而制作的歌曲。

《桃花泣血记》描绘的便是一对努力争取婚姻自由的年轻男女,因门楣之见而演变成悲剧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角琳姑“亲像桃花彼薄命”,凄惨死去。

1932年,上海联华影业制片印刷公司出品影片《桃花泣血记》,该电影由阮玲玉、金焰主演。©网络

这首歌是为了配合电影《桃花泣血记》的上映而制作的歌曲,在当时创下了极好的销售量,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首闽南语流行歌曲

这首歌还暗喻着日据时期台湾人遭日本人压迫的心境。

《雨夜花》来自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词作者周添旺因工作需要,时常出入酒家,无意中遇到一位可怜的酒家女,便将她的故事改编进歌词。

乡下纯情少女爱上城里的花花大少,不幸惨遭遗弃后沦落风尘。歌词中,以花喻人,少女如同遭受风雨浇打而凋零残败的花朵,无人看顾,只能在黑暗角落独自颤抖。

倡妓卖笑面欢喜 哀怨在内心伤悲

妙英为子来所致 寡妇坠落烟花坑

——《倡门贤母》(1932)

是早起时叶仔顶的露水
照顾着闇时的阮
疼痛着青叶的孙

——《阿妈的目屎》(1976)

在电影《桃花泣血记》利用歌曲为影片进行宣传取得成效后,很多输入台湾的电影也开始仿照此种模式。电影《娼门贤母》也制作了主题歌曲《倡门贤母》,歌词主要讲述了母亲李妙英,虽人落风尘,却努力抚养孩子的故事。

影片以维护封建社会女德为主轴,赞扬“贤妻良母”的形象。由此可见,那时候的台湾社会即使已经开始倡导“新文化”“新思潮”,却也没有那么开放。

在当代闽南语歌曲中,“母爱”这一永恒古老的题材屡屡皆是。歌词质朴纯真,发自肺腑。但与《倡门贤母》不同,这个时期的歌曲不再宣扬“三从四德”等封建糟粕,例如《阿妈的目屎》《慈母心》等。

为君立誓不嫁尪 甘愿守节一世人

——《雪梅思君》(1926)

一时变心抹按算啊 秋风惨淡草木黄

风冷情冷是无盼啊 光景引阮心酸酸

——《心酸酸》(1936)

讲阮每日悲伤流目屎 希望你早一日返来

——《望你早归》(1947)

《雪梅思君》里描绘的女子则是思念亡夫的传统妇女形象。

在台湾第一首闽南语流行歌曲尚未诞生前,已有两首歌曲甚受喜爱,其中一首便是《雪梅思君》。据《台湾音乐辞典》明确记载,《雪梅思君》是“采自'厦门调’而来”。这首歌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后,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日据时期,人们借此来表达要有民族气节的意志。

《心酸酸》呈现的则是一位悲戚悱恻、思念情人的旧社会女子。

《心酸酸》是台湾第一首外销南洋的闽南语流行歌曲。

《望你早归》发表时恰逢二战期间被征召到南洋等地的台籍日本兵陆续返乡之际。因为战争,不少家庭妻离子散。这首歌塑造了一个每日以泪洗面,借月亮诉说相思之苦,独自一人在家苦苦等待情人归来的女性形象。

这首歌道尽了当时无数台湾妇女翘首盼望团聚的心声。

无论你怎样妖娇美丽 我已经不再不再对你痴迷

——《暗淡的月》(1957)

明知你是有刺野花 因何怎样我无反悔

——《旧情绵绵》(1957)

《暗淡的月》勾勒了一个妖娇美丽的渣女形象。此类“渣女”歌还有《旧情绵绵》,带刺的野花虽然美丽,但是在采摘的时候却容易伤手。

《暗淡的月》在当时是一首相当受欢迎的流行歌。

有趣的是,这两首歌为同一时期同一人作词,也许作词者受过情伤,难以忘怀?

算来两个阮拢有意爱
如何打算袜会通安排喔

——《心内事无人知》(1969)

围绕“有两个很优秀的人在追求我,但我不知道该选谁”的主题,这首歌表达了女性面对爱情那种难以取舍的心情。

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对我有爱当是二个兄喔 一个对着事业很打拼 一个英俊有钱有名声 两个拢是真心对待阮”,从歌词中,你除了能感受到这位窈窕淑女的淡淡忧伤,大概还会“闻”到一股浓浓的“凡尔赛”味道。

想伊做一时 将阮来放离

乎阮若想起 恨伊薄情义

——《河边春梦》(1935)

明知男性真厉害 偏偏乎伊骗不知

真知乌暗的世界 偏偏行对这路来

——《苦恋歌》(1947)

啊 啊 追想郎君的真爱

献笑容暗悲哀 期待阳春花再开

——《孤恋花》(1952)

这首歌借池水中的水莲花,来比喻失恋少女。将一位害羞的少女“为伊消得人憔悴”,期待新的爱情来临的心境表露无遗。

《河边春梦》自怜自叹的女主角将失恋归咎于命运或环境;《苦恋歌》的苦情女则认为自己“欠伊花债犹未满,今日才会受苦恋”;《孤恋花》中的失恋少女则仍对爱情充满希望,“期待阳春花再开”。

我问你 你的良心到底在哪里

——《爱情的骗子我问你》(1988)

啊 我无醉 我无醉 我无醉

请你不免同情我

——《酒后的心声》(1992)

查某人嘛有自己的愿望

——《纯情青春梦》(1992)

找一个无人熟识青份的所在

烧酒一杯两杯三杯 当作是笑亏

——《无人熟识》(1996)

《爱情的骗子我问你》满满是对渣男的控诉;《酒后的心声》跳脱以往苦情的台湾女性形象,没有过分的悲情,也没有句句刺耳的反讽;《纯情青春梦》塑造了一位新时代女性,比起等来的是绝望,还是看破分手比较实在;《无人熟识》则表现出了女主角面对自己与朋友、恋人三者之间的感情纠葛,选择割舍的洒脱。

除了电影《血观音》,《纯情青春梦》也曾出现在电视剧。©电视剧《俗女养成记》

虽然这些歌跟早期闽南语歌一样哀怨,但又有所不同。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遇到不圆满的爱情时,早期闽南语歌中的女性还会怀念或等待爱人,对爱情仍有期盼;而八九十年代的闽南语歌中虽然也有对无情人、负心汉的批判,但是她们会果断切割,选择告别爱人,甚至告别情场。

由古至今,出现了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闽南语歌,并且大部分的故事主角为女性。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呢?这多是因为创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及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日据时期的高压统治下,很多音乐创作者借着靡靡之音来表达自己的一腔热血,但是又不能直抒胸臆,便借着常见的爱情题材,以掩盖歌曲中暗含的抗议色彩。这些歌曲为被压迫的台湾人民提供了情绪的出口。

台湾人的第一份刊物《台湾青年》 ©观察者网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大陆“五四运动”所掀起的这股新文化转型风潮,飘到了对岸正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地区,传统妇女逐渐从束缚中解放,自由恋爱被倡导,两性公开交往渐成气候,男女爱情婚姻观发生大变化。当时台湾虽处于半开放的社会,但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角色正逐渐改变中。受到自由恋爱新思潮的影响,这时期的闽南语歌大半是与“自由恋爱”相关的歌曲。

《四季红》(1938)也是在自由恋爱新思潮影响下创作的歌曲,在电视剧《罪梦者》中曾出现过该曲目片段 ©电视剧《罪梦者》

1940年到1945年之间,日本大力开展皇民化运动,台湾闽南语歌曲创作陷入沉寂,二战后才开始慢慢恢复。抗战胜利,人们对新生活有了希冀,饱受创伤的心灵迫切需要安慰。因此,当时闽南语歌除了有男女情爱题材,也增加了许多与战后相关的题材。

五十年代初,台湾文艺界展开了一场“肃清文化毒素”的运动,凡是歌词中流露出晦暗色彩、音调低迷哀怨,或是隐喻社会现实等类型的歌曲,一律被禁唱。

五十年代的台湾男女 ©美国《LIFE》杂志

在当时的浪潮下,具有民族情感、战斗精神的歌曲才符合时代需求。但是这一时期的台湾闽南语歌描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题材仍占绝大多数。哀婉、怨怼的基调显然与现实社会不相协调。这是因为闽南语歌在当时作为台湾的大众音乐,反映了人们的真情实感,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感受和心路历程。因此,尽管遭到限制,闽南语歌仍然以各种方式流播和发展。

八十年代末,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娱乐行业也在发展。酒廊舞厅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有相当一部分的女性成为了酒廊舞厅的从业者,许多描写她们辛酸生活的酒廊音乐应运而生。如《舞女》《爱情的骗子我问你》《金包银》等就是这一时期所诞生的作品。迪厅、酒馆等时髦的社交场所成了闽南语歌曲的主阵地。繁华都市的迷离表象里,处处都是“闽南女人的大型伤心现场”。

©截自《舞女》MV

从九十年代末开始,闽南语歌融入了更多新的音乐元素,但由于种种原因,闽南语歌在歌坛中的地位还是在逐步下降。闽南人普遍印象里的闽南语歌,最终定格在90年代流行起来的卡拉OK、大排档、电影院和家庭DVD机里。

千禧年后,这些诞生于上个世纪的闽南语歌虽“辉煌不在”,但至少闽南人拿起麦唱闽南语歌的时候,人人都是歌王,都能在他们熟悉的歌中找到心灵抚慰

 参考资料 

[1]施沛琳. 闽南语流行歌曲女性图像与日据台湾社会的变迁[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6):11-16.

[2]孙琼如. 久唱不衰的闽南语歌曲——从闽南语歌曲看台湾人的社会心理[J]. 台声, 2003(12):35-37.

[3]卢广瑞, 孙连君. 20世纪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思想精神内涵[J]. 人民音乐, 2010.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在你们的回忆里 

 有哪些印象深刻、有年代感的经典闽南语歌?

 欢迎在评论区与阿闽分享 

惦惦的梦,闽南语在滚圈的短暂突围

台湾闽南语音乐正当道,方言歌曲创作路在何方?

文稿&排版:床头白月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