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致虚极第十六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上一章讲,超凡入圣的得道之人是什么样子,本章接上文,讲如何才能超凡入圣,具体讲圣人如何明道察物,如何以道治天下。
本章内容还涉及道家养生和修炼的基本原理,可以结合相关文章综合理解。
【原文】致虚极第十六
 
致虛极,守静笃【致,即致知之致穷。致虛,无根极之理,而守静谧笃固之道】
【白话】致,指达到认知和理解的极点。致虚,指通达没有物质根源和边界的虚静状态,而长守大道之静谧与厚重。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万物皆纷纭变动,吾则静以观其来复之时】
【白话】万物都在不停地纷纭变化和涌动,我则静守大道,以道创生万物的视角观之,洞察万物生死循环反复的时势之变。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芸芸,言作者之多也。归根,返于所从出之地也】
【白话】芸芸,是说从“道”中生发出来的事物很多。归根,指返回万物出生的地方,即复归于道。
【注释】①各归其根:有的版本为“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对动而言】
静曰复命【复于性命之地】
复命曰常【复还于性命,乃能常久而不易】
【白话】静是相对于万物涌动而言。复归于万物的生命和秉性的创生之地,即复归于道。复还于万物生发的性命之地,就能把握万事万物的本质,永守不易的至道。
知常曰明【能知如是之,能常久而复之,则为明哲之士矣】
【白话】如果能明白这些道理,并抱道不离,回归本源去看待万事万物,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明哲之士。
不知常,妄作凶【不知常而亦与万物同作,则逐物而离乎根,故凶】
【白话】如果不明白守常之理,而与万物一起纷纭变动,这样的人就会一直追逐外物,而出离于万物的根源,这样就会遭致凶险。
知常容【知常则静虚而能容物】
容乃公【能容则无偏私而公正】
公乃王【公乃与王者同其量】
王乃天【王者与天同其大】
天乃道【天不违乎道,如天则与道同其体】
道乃久【久则常存不息】
【白话】知常,则能静虚而知周万物。能容,以此治世则没有偏私而公正。公正,就能与王者同其量。王者替天行道,则与天同其大。天永不违道,王者与天同大,则能与道同体,同天合道。合道,就能像道一样永久不易,常存不息。
【注释】①公乃王,王乃天:有的版本为“公乃全,全乃天”。
没身不殆【道无止息,与道同体,则终其身岂有危殆乎】
【白话】“道”永不停止和休息,圣人同天合道,那么终其一身又岂会有危险呢?
【道德经原文】致虚极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白话】通达大道空无的至虛之境,长守至道的寂静与厚重。万物都在不停地纷纭变化和涌动,我则以道创生万物的视角观之,洞察万物生死循环反复的时势之变。我是怎么做到这样的呢?万物纷纭繁杂,最终都要返回它们出生的根源之地。万物返回造化根源之地,则会坠入寂静之中。万物归于寂静,就重返于生命和秉性的生死循环。复还于万物生发的性命之地,就能把握万事万物的本质,永守不易的至道。如果能明白这些道理,并抱道不离,回归本源去看待万事万物,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明哲之士。如果不明白守常之理,就会追逐外物,与万物一起纷纭变动,这样就会遭致凶险。为什么这么说呢?知常,则能虚静而知周万物。知周万物,以此治世则能做到公正而无偏私。御物和治世公正,才能与王者同其量。王者替天行道,则能与天同其大。天永不违道,王者与天同大,则能与道同体,同天合道。笃守大道,就能像道一样永久不易,常存不息。明哲之士同天合道,以此修身、御物和治世,则终身都不会遭遇危险和失败。

【作者简介】徐大椿(1693—1771),又名徐灵胎,晚号涸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朝名医。他自幼熟读诸子百家,因家人多病,便博览医书,自学医术,成为一代名医。他十四岁研习《道德经》,历时二十年写成《道德经注》,后被收入《四库全书》。
(0)

相关推荐

  • 何谓道?道,就在拈花一笑之间;道,就在天...

    何谓道? 道,就在拈花一笑之间: 道,就在天地之间. 道生万物,万物含道: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一念顿悟,自在人生.

  • 徐大椿注道德经:跂者不立第二十四

    上一章讲,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所以要想天下长治久安就应该以道治世.本章接着具体讲如何立道与行道. [原文]跂者不立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跂,翘足也,跂则不可以立] [白话]跂(qì),本 ...

  • 徐大椿注道德经:希言自然第二十三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上一章讲,有道之人曲己而全道,以道御天下.本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以道治天下.以德治天下和以人言治天下,又会怎样呢? 在道德经一书中,有两条思想脉络,一个是道. ...

  • 韩非子领导手段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韩非子 意思是:道是万物的源泉,是非的准则. 更多干货关注公众号职在郑州, 现实生活中,聪明的领导只要把握住这个本源,就能了解万物的由来,就会搞懂事理的始 ...

  • 白话解析《治世经典》全文

    白话解析<治世经典>-目  录<权 书> 译者的话将帅素养[心术第一]用兵原则[法制第二]强弱权变[强弱第三]攻守战术[攻守第四]用间不诈[用间第五]理论与实战[孙武第六]诚信 ...

  •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三十辐第十一

    上一章讲到,圣人应该无离.无疵.无为.无知,以此去人道而复天道.本章接着讲,天道贵无.以无为用的道理.天道集虚,有无相生,利用相成. 本章的内容,对我们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对于我们经营家庭和组织团队 ...

  •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谷神不死第六

    [明论]本章接前几章,继续讲道如何创生天地万物.万物就像水从空谷中流出那样,涌现在天地之间.万物生生不息地从"道"中涌现,而"道"就像永远也不会枯竭的源泉. [ ...

  • 读懂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告诉我们怎么悟道

    很多人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一件事情,如果过于慌乱,则心乱如麻,一时头脑空白,别说干点什么,连想法都不会有.这时候,要是控制不住自己,即使没有崩溃,也会因为压力而爆发. 所以,老人们都会教导我们,遇 ...

  • 你也能看懂《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有智慧的人不多说话,多说话的人缺乏智慧. 堵住欲望的通道,关闭凡俗的大门.消磨万物的锐气,解除万物的纷扰,同和万物的光辉,与万物同在尘埃.这是玄妙的协同. 因此不可以得到了就亲近,不可以得到了就疏远: ...

  • 《三国志注》魏书十六全文,翻译赏析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 ...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三十六章

    大家好! 现在是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请大家给自己的心灵十分钟的休息,我们一起来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今天我们学习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六章原文: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 ...

  • ​《道德经新译》第十六章​:​大如江海为而不争

    <道德经新译>第十六章(国篇第七章) 大如江海 为而不争 (原第66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禀阳和之气则生,阴寒之气则死 ...

  • 道德经讲义-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