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泛舟】俞思义︱邻韵
邻 韵
文/俞思义
古人都允许用邻韵,毛主席等革命前辈,也一直用邻韵,《诗韵新编》正是根据现代语音变化及前人使用邻韵的情况,将一些邻韵适当合并汇编的韵书,值得推荐。现在仍然抱着 “平水韵“不放,实在是泥古守旧的做法,应该解放思想予以革除。
邻韵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术语。著名学者王力认为:所谓邻韵,即指韵音相近者。有人理解,在韵书排列上相邻,故名为"邻韵"。这不完全正确。很多邻韵的确排列相邻,但是邻韵主要是因为韵音相近而为邻韵,并非是排列相邻而为邻韵。例如"江"与"阳"互为邻韵,而在平水韵中,一个是上平三部,一个是下平七部,位置排列上却相差甚远。"佳"与"麻"互为邻韵也是如此。
平水韵上平十三元的情况比较复杂,这是由于平水韵对韵部归并不合理造成的。例如“元、原”等字的读音是yuan,韵尾是an,“盆门”等字读音为pen\men,其韵尾是en。于是“元原言”等字与“寒”为邻韵,而“盆门”等字却与“真”为邻韵。戈载先生在编写《词林正韵》,就没有以此为准,而以《集韵》韵目为本。
平水韵是宋末刘渊依据唐人用韵情况,编撰而成,因他是平水人故称平水韵。其实唐宋诗人并未严格按平水韵要求,一韵到底。他们写诗运用邻韵的情况,比比皆是。,于是一些要求必须严格遵循平水韵的的人,对唐宋诗作用邻韵(亦称借韵)的情况衍生出一些说法。什么“孤雁出群、孤雁入群”什么“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 等。
【孤雁出群格】(首韵不合正格)
张皓先生在其主编的《古典诗词通论》中说:“唐宋人常不拘首句韵脚之规,而借用邻韵,后世称为孤雁出群格。”
例如:李白《访戴天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东韵),桃花带露浓(冬韵)。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冬韵)。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冬韵)。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冬韵)。
曾几《雪作》:卧闻微霰却无声(庚韵),起看阶前又不能(蒸韵)。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蒸韵)。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蒸韵)。三白自佳晴也好,诸山粉黛见层层(蒸韵)。
【孤雁入群格】(尾韵不合正格)格律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入群格”。例:
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一东),宫花寂寞红(一东)。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二冬)。
李商隐《楚宫》:湘波如泪色漻漻[萧韵],楚厉离魂逐恨遥[萧韵]。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萧韵]。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萧韵]?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肴韵]。
有人规定出群和入群不能同时运用,可是唐 徐夤《贡馀秘色茶盏》捩碧融青瑞色新[真韵],陶成先得贡吾君[文韵]。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文韵]。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滨[文韵]。中山竹叶香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真韵]。首尾两韵通押。
除此还有:
【进退韵】(两韵间押)
进退韵见南宋魏庆之著《诗人玉屑》诗话集。进退韵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句则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寒”、“删”二韵,或“虞”、“鱼”二韵,一进一退,相同押韵,故名。
例:李贺《竹》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真韵]。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元韵]。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真韵]。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元韵]。
杨万里 《午憩马家店》两日田间路,泥深恼杀侬[冬韵]。却从平地上,再入乱山中[东韵]。水送随行日,窗留退后峰[冬韵]。生衣兼草靸,年例试春风[东韵]。
【辘轳韵】(双入双出)
也见于见《诗人玉屑》。辘轳韵亦称辘轳格。辘轳韵是双入双出,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双出双入,有如辘轳,故名。
例:李商隐《龙丘途中》汉苑残花别,吴江盛夏来[灰韵]。惟看万树谷,不见一枝开[灰韵]。水色饶湘浦,滩声怯建溪[齐韵]。泪流回月上,可得更猿啼[齐韵]。
邵雍《插花吟》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支韵]。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支韵]。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微韵]。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微韵]。
黄庭坚《谢送宣城笔》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虞韵]。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虞韵]。漫投墨客摹科斗,胜与朱门饱蠹鱼[鱼韵]。愧我初非草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鱼韵]。
【葫芦韵】(先二后四)
亦称葫芦格。葫芦韵是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或先少后多,有如葫芦,故名。
例:李商隐《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冬韵],碧文圆顶夜深缝[冬韵]。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东韵]。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东韵]。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东韵]。
李商隐《茂陵》汉家天马出蒲梢[肴韵],苜蓿榴花遍近郊[肴韵]。内苑只知含凤觜, 属车无复插鸡翘[萧韵]。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萧韵]。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萧韵]。
欧阳修《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绕郭云烟匝几重[东韵],昔人曾此感怀嵩[东韵]。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冬韵]。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冬韵]。会须乖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冬韵]。
【葫芦韵】的通韵还不限于一二两韵,有的还在颔联或颈联。如:
苏轼《泊南井口期任遵圣长官到晚不及见复来》 江上有微径,深榛烟雨埋[佳韵]。崎岖欲取别,不见又重来[灰韵]。下马未及语,固已慰长怀[佳韵]。江湖涉浩渺,安得与之偕[佳韵]。
杜甫《客旧馆》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青韵]。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青韵]。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庚韵]。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青韵]。
更有甚者,有人借用邻韵没有什么规律。如
李商隐《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 新人桥上著春衫[咸韵],旧主江边侧帽檐[盐韵]。愿得化为红绶带,许教双凤一时衔[咸韵]。
苏轼《次韵答宝觉》芒鞋竹杖布行缠[先韵],遮莫千山又万山[删韵]。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寒韵]。
杨万里《闻莺》晓寒顾影惜金衣[微韵],着意听时不肯啼[齐韵]。飞入柳阴深处去,数声只有落花知[支韵]。
有些诗人不仅邻韵通押,连不是邻韵的相近的韵部也通用起来。如,宋·张栻《和择之赋泉声》试问今宵涧底声[庚韵],何如三叹有馀音[侵韵]。堂中衲子还知否,月白风清底处寻[侵韵]。竟然庚、侵通押。
综上所述,可见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像后世那么严格按照平水韵一韵到底。清人袁枚《随园诗话》中,就指出刘长卿、杜甫、李隆基、李商隐等作品中邻韵通押的韵脚, "唐人不以为嫌也"。
到了近代,鲁迅、毛泽东、董必武、陈毅、郭沫若等前辈将邻韵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到全诗各句,也就是说邻韵不再限于上述各种“格”了。
例如,毛主席《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寒韵),万水千山只等闲(删韵)。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寒韵)。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寒韵)。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因开颜(删韵)。
朱德《太行春感》: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阴、森、心”在平水韵下平十二侵部,“身”在上平十一真部,“樽”在上平十三元部。
叶剑英《重游延安》三首之一:一别延安十二年,延安已改旧时颜。王家坪上杨家岭,红爪从头细细看。“年”在平水韵下平一先部,“颜”在上平十五删部,“看”读平声在上平十四寒部。
王力教授在1977年出版的《诗词格律》中,则说:"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可见这位研究诗词曲格律的著名专家,也是赞成合理解放诗韵的。而《诗韵新编》完全适应了这种情况。今天仍然抱着平水韵不放,不仅违背了近代革命先辈对用韵的革新,而且也不符合唐宋诗人用韵的实际。希望大家能真正解放思想,不要再泥古(其实只是宋以后的古)守旧。
俞思义,1933年生,在中学教学语文21年,在高等院校教学普通逻辑等21年。从南京晓庄学院退休。
我的昵称是集义所生。六岁时读私塾,先生为我起了“集生”为“字”。这个“字”源于《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时,孟子所说的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是(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意思是,浩然之气必须积善,做任何事都要合乎义才能生成,而不只是行一事偶合于义,便可取得的。我用“集义所生”作为昵称,也是一种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