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3

常识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活生生的人的疾病,与自然有着密切联系,无不因应于日月之运行、地域之物产、人文之情感。不少学者意识到,“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动、与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也必须建立对人的精神活动的认识、对人与社会的联系之上。”[8]([8]张金钟.关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医学与哲学,2003,24(12):14~17)“如果把‘疾病’比喻成大象的话,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就代表了‘盲人摸象’故事中盲人对象的触摸和解释,由此对某个局部(例如象鼻)也就是‘病’进行治疗的效果可想而知。”[9]因为人文精神的缺失,医学“探究的是人体某一功能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病理变化”,但“这些‘零配件’的主人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吗?我们真能脱离每个不同的人和其有机关联的系统去诊断、修复和置换这些‘零配件’吗?如果那样,当拥有所有的‘零配件’,我们是不是也能组装出一个又一个有生命的人?” [9]([9]隋双戈,李凌江. 现代医学诊疗的是“病”还是“人”.医学与哲学,2005,26(10):4~7.)

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要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些物质要进入生命体内,有些物质要排除生命体外,什么时候进入,什么时候排除,由生命体内“神机”调节,靠生命之气的出入活动完成,与自然是协调的,既有固有规律,又有随机调节[10]。除了物质气化的出入,还存在情感交流、文化氛围、贫富贵贱等的影响,喜怒哀乐的神志变化随时都在发生。活生生的人不只是细胞结构,更重要的是生命之神、生命之气的因应调节和因应变化。生命之神、生命之气及其气化活动,无法直观,也不能直观,由此表现出来的生命现象-疾病现象,也有许多不能直观。如饥饿不能直观,困乏不能直观,兴奋愉悦不能直观,郁闷忧愁不能直观,辛苦操劳消耗生命之气不能直观,睡眠休息以涵养生命之气不能直观。

在自然完整性的多维联系的活生生的人,仪器可以直观骨骼、肌肉、器官、血液,可以直观由仪器转化的器官活动的图像,但看不见劳累后的疲乏,饥饿太过的头昏,晒太阳的温暖,受寒风的冷感等。在中医学,只要是自然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客观,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是客观,能够直观感知的神态脉舌、细胞分子等是客观,不能直观的自我感应的痛苦和不适也是客观。

中医学的客观完全不同于形态医学的客观,由此形成的基本观念、逻辑规则等,很难相容和相交。直观性越深入,离自然完整性的生命就越远,许多与生命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寒热暑湿的气候变化,喜怒哀乐的人文感应,个体禀赋、性格修养等,就越加无法纳入本质化的逻辑思维之中。有学者认为,“古代医家的人文观念,他们借助古代的人文知识认识健康和疾病现象与医学的原始形态(尚不独立)相关联,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和无奈,但融自然科学萌芽和人文科学萌芽于一体的古代医学注重整体的观念无疑是正确的。” [8](张金钟.关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医学与哲学,2003,24(12):14~17.)

生命及其多维联系的自然客观,上有宇宙日月,下有大地山川,中有文化人事,外有皮肤形态,内有“阴阳神气”,犹如茫茫沧海,形态只是其中的一滴水。这一滴水看起来是实在的、确定的,但容于天地自然,容于文化社会,容于漫长的生命历程,就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在“阴阳神气”因应协调性的作用下,充满了不确定性[10]。沧海桑田所有存在过、存在着的事物,都是现实生命的基础。日月山川是生命之根,寒暑昼夜是生命之源;细胞分子是生命之形,因应协调是生命之本。要获得生命的真知,就不能把形态这一滴水和天地分离,和文化社会分离。

由于理论逻辑规则的差异,客观性内涵和指向在不同学科有所不同。形态学的客观性,在器官、在组织、在细胞分子,“病”就是这不同层次、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形态异常。中医学的客观性,在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气化活动,生命相因相应的天地自然、文化环境无不属于客观,而且是动态变化的客观,“证”就是这多维联系、自然完整性的气化活动异常的病机结论。[10]

在治疗目标的问题上,中医和西医的客观性完全不同,西医在“病”,中医在“证”。我们把实验文化当成医学的唯一文化形式和唯一价值标准,挥舞着科学主义的大旗,用实验的仪器客观取代自然的生命客观,西医学成为了中医教育、管理和临床的把关者,体现在“证”概念研究上,用疾病现象的症状替换了疾病本质的证候,随之而来的是,将“随证治之”的“证”歪曲为头痛等症状,认为中医的治疗目标,已经转移为西医的“病”而不再是头痛等症状,然后做出中医治疗目标已经转移的结论,推导出中医理论面临着临床挑战的观点。[2]

“证”是中医的治疗目标,“和”是中医的疗效标准[11]。如果对本质的“证”和现象的症不加分别,就不明白中医的治疗目标,不懂得中医的疗效标准,会认为中医学也是以“病”为治疗目标。我们是中医,中医是自然客观的生命医学,把病理生理的“病”当成中医的治疗目标,是文化立场的错误。

不同的医学文化,有不同的治疗目标,需要不同的逻辑思维和决策。治“证”需要四诊技能、“辨症求机”思维和“随证治之”决策,医生水平决定临床疗效的好坏,因此,病人看中医“认人”,医生年龄越大信任度越高,跟师学徒就很容易立信,不存在毕业就失业的问题;治“病”需要实验仪器、X光影像、B超、心电等,医疗设备能够决定医疗质量的高低,因此,病人看西医“认门”,医院级别越高信任度越大,职位越高越容易得到信任,如果不进入较高级别的医院,就业也等于失业。

(0)

相关推荐

  • 养生之术·黄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生命事实,是自然的事实,是天地时空.社会人事关联性的事实,是个体真实的事实,是历史延续的事实,只存在于天地之间,社会人事之中,要获得具有生命真实性.客观可靠性的认识,只能以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现象以及天地 ...

  • 阴阳术数·黄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阴阳术数·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黄帝内经灵枢·卷之七·本藏篇>:"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清·梁文科<集验良方>:"养生以 ...

  • 治未病(完结篇)·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中医的文化之道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之道,中医的理论路线是把人当人.天人相应的生命路线.中医的进步是活生生的人的临床医疗的进步,理论的发展是辨证论治临床实践的病机理论的发展. 数十年来,物理法则 ...

  • 物命有分·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生命是物的活化,是在"阳化气,阴成形"的作用下,赋予了物的生命之神.生命之气,物转化为生命之形之后的结果. 文化认识,不讲生命之神.生命之气,只讲肉体之形,是物质文化,不是生命文化 ...

  • 阴阳真理·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人为自然立学,人为社会立学,没有人,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文化理论都不会出现,医学当然也不会出现.但人之立学,具有动力学目的论的意义,肇端于本能的善恶之欲:学之所立,具有丰富多样性的差别,为人服务,发挥 ...

  • 范式困局·黄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养生是养活生生的人的生.活生生的人之生,和生存环境发生因应联系,外有自然之本--呼吸的天气.饮食的地气,内有生命之应之本--五藏阴阳的气化活动.内之生命与外之环境因应联系,活生生的人上应天之动,下应地 ...

  • 中医治证不治病

    中医治证不治病(黄开泰著) 第一章            证候立学的思考 一.证候的中医发生学意义目录 1.对症治疗的生命体验 2.病机理性的"证" 3.分道扬镳的西医 4.理论与 ...

  • 变易不易·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变易不易·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动态变化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但宇宙万物并不是只有动态变化,没有自我稳定. 自我稳定对于事物存在,比动态变化更为重要,没有自我稳定,事物不会存在,动态变化无处谈起,我们得不 ...

  • 中医客观·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中医客观·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别看西方文化人文.人权,民主.自由的口号喊得震天响,都是虚的. 西方文化不知道什么是人,就知道四体液,知道器官组织,知道细胞基因,不知道"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 气化之道·黄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气化之道·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天地气交气化有常,生命气化活动有常.常,命也,道也.知常者明,不知常者凶.明者能容,明者能公,明者能利天下,明者能健康长寿,明者能生生不息. 升降出入是明,五藏阴阳是明,明 ...

  • 人性医疗·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人不是文化认为的人,是自然自在的人,是"我命在我"的人.医学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医学理论如何认识人,如何对待人,反映医学文化的人性与野性,也反映了文化控制人还是服务人的文化精神. ...

  • 不可标准·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中医辨证论治,不用理论标准临床,规范临床,尊重病人的生命体验.病与不病的客观根据在病人之苦,什么病的判断则在"观其脉证",求实求是地"知犯何逆"后的病机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