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评图】陈正军 严肃的纪实摄影为何如此精彩
2016年3月5日,湖南省临澧县新安镇栗岗石灰场,早在600多年前,这里就开始了烧石灰的营生。
石灰,是人类最早应用的胶凝材料,是用途广泛的主要建筑材料。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就将石灰用于建筑之中, 我国在公元前7世纪也被广泛使用。湖南常德地处武陵山脉、雪峰山脉向洞庭湖延伸的过渡地带,石灰石的储量十分丰富,早在6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开始了烧石灰的营生……
2013年12月18日,一层石灰石一层劣质煤填满窑炉,68岁的余师傅在窑顶指挥铲车调配原材料。
2014年4月5日,煤烟、灰尘…始终围绕着劳作的全过程,72岁的邱师傅在石煤中掏出杂石。
2014年5月31日,79岁的黄老伯虽然腿脚有疾,但为了自已和患病老伴的生活费仍咬牙坚持来厂上班。
记得第一次去石灰窑拍摄是2012年10月,当时刚开始玩摄影,什么也不懂跟着一帮影友驱车来到临澧县新安镇的金坑石灰厂,只见黑烟滚滚、灰尘满天,使人无法睁眼和呼吸,于是我们穿上防尘外套、带上口罩“全副武装”进入现场。由于严重的二氧化流和灰尘,不到2个小时便头晕、眼灼、胸闷,拍摄无功而返。这一次的失败反而激发了我对石灰窑的拍摄兴趣,更想了解这些人为什么能长期甚至终身坚持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谋生?觉得要想拍好这个题材,必须先设法融入这个劳动者群体,让自已在劳动者的汗臭味里,感受他们兴奋失落和爱恨交织的情感起伏。
2014年9月7日,为防高温灼伤,酷暑的夏天工人也需“全副武装”。
2014年5月31日,工人们实行以量定资,窑炉前与男人做着同样体力活的女汉子。
2012年11月4日,每家石灰厂都有固定的销售点,满载的货车待发湖北、湘西等地。
于是,我历时6年,30多次进矿区、爬灰场、蹲窑洞、访民情,为便于与工人的交流,再进入现场时我就从“全副武装”到不带口罩,从被影友拖着来拍到带着情感深度拍,甚至有时来了也完全没拍,就给他们送些碳酸饮料,听听他们家长里短的戏说,遇到有生活困难的工人还组织影友去帮扶,为突显他们的工作特性,越是最恶劣的天气越赶着去拍,无论是酷热的夏日还是寒冷的雪天,我都在这灰尘里,用相机真诚地陪伴灰厂的兴旺衰败,用镜头真实地记录工人的喜怒哀乐。
2014年6月26日,工棚里躲避外面的狂风暴雨,工人们也借此稍作休息。
2014年11月1日,一部分生石灰粉碎成精石灰,余师傅在精灰机前清理落在地上的石灰。
2016年3月5日,长期烟、灰伤害了味觉,工人们偏爱喝碳酸饮料。
艰辛的营生吸引不了年轻人,这里从事烧石灰的人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本地人,他们一边在厂里上班也一边耕种着自家的农田。虽然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每月3000到4000元的收入,足以支撑起一个家庭在小镇上的生活,这是一群辛苦工作但却容易安心和知足的劳动者。79岁的黄开云老人告诉我,他烧石灰50多年啦,自已熟悉了这里的每项工作,适应了这里的特殊味道,几十年的青春、情感都溶进了石灰里,虽然现在身体有病,有些干不动了,但也会天天想来捡捡灰、看看厂。
2016年5月3日,烧制石灰的主要原材料是石灰石,这里的石灰石的储量十分丰富。
2014年11月20日,为降低成本,燃煤都是就近采购低能煤干石,在窑顶,印师傅手工碎化低热卡烟煤。
2014年6月26日,生产中的每一种废料都会充分利用,女工们利用工序间隙在废料中挑选出生石灰。
为淘汰落后产能,保障人民生态环境,2017年3月临澧县人民政府强制关闭了全部落后生产工艺的石灰窑,实施资源整合、产业升级、原址重建。2018年7月以原矿业主张运铜为首,投资4000多万元的“鑫众矿业”重建投产,在石灰窑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烧灰人又重操旧业,为了生活,也为了情感……
2013年11月22日,虽然身处无声世界里,汪师傅却用肢体语言欢快取乐。
2015年2月1日,不管晴雨风雪,只要开炉点火填料、出窑、选灰就不能停顿。
2016年6月1日,工人们一边在石灰厂上班,一边忙碌着自家的农活。
2016年5月16日,工作是辛苦的,胡师傅每月能领3500元左右的工资。
2016年5月4日,腿脚有疾的黄师傅身体实在坚持不了,老俩口就买药自已在家吊针。
2014年3月8日,艰辛的营生吸引不了青年人,大多数工人一生都在石灰窑里。
2016年3月5日,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原坦克兵张运金戏言:父亲为我取名运金,可自己只运过石灰从没运过金。
2016年4月2日,面对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大力推进,矿业主张老板沉思窑场如何产业升级。
2014年5月31日,因国家有关政策的限制及市场需求等原因,大部分的石灰厂都已倒闭。
2017年3月27日,为落实国家“去产能,减排量”的产业政策,县政府全面宣传发动,逐步封闭了灰窑。
2017年4月10日,全县强制关闭石灰窑工作统一行动,“11号”石灰窑被挖掘、填埋。
2017年4月30日,在陈旧的石灰窑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烧灰人惜别老灰窑。
2018年6月10日,投资4000多万元在原址新建的“鑫众矿业”正式投产。
2018年9月16日,一边在厂里上班也一边耕种着自家农田的老工人们又重新招聘上岗。
【杨徽评图】严肃的纪实摄影为何如此精彩
陈正军先生《阵痛中的去产能排放》的摄影作品,选取熟悉的石灰窑题材、以独有的视角进行了长达6年的专题性拍摄,见证了一个和石灰窑变迁相关群体的爱与忧愁、变与悲欢,多维度的解读了社会生活的包罗万象和人生际遇的立体多元,审视时代的深度与人文关怀的温度融合,真实性的抓取和艺术性的表达兼备,内涵丰富、情节跌宕如同电视般生动,这是严肃摄影中相当出彩的作品。“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任何事情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让我们来看看作品是如何炼成?
拍法,用沉浸式体验让摄影走近心灵
2018年9月16日,昔日风吹雨淋的工作面变成了封闭的流水线作业。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成为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经济形态因为体验的深刻记忆而创造价值,对很多摄影人来说却还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尽管对“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信条倒背如流,对罗伯特卡帕的“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的名言也深信不疑。但知行之间要不被大师的腔调、被认识的误区所阻隔。真正有同情心、有爱心、有正义感的摄影家,是不会以”零度情感”为准则,不会恶意的暴露、不会高高在上地"俯视"的。
而陈正军先生仿佛悟透真谛,不管严寒酷热。不顾尘沙漫天,全身心投入用沉浸式的体验方式,融入石灰窑现实场景,融入窑民的生活日常,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你给生活的,生活一定会加倍回报你,在体验中深度理解百姓、发现全新视觉。所以,他的影像呈现的是可贵的真实,独具特色场景氛围,展露的是少有的自然,打动人的性格举止,了解的是难得的真相,揭示的是内在的本质。是他们不一样的时代烙印、生活方式和文化!丝毫找不出尴尬、做作。看得见摄影家对人的爱、怜悯与审视,也是对物的爱、怜悯与审视。
看法,用系统化思维为作品注入价值
2018年7月31日,为便于机械化作业,原料库里的石灰石都经过严格筛选、分类存放。
就像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一样,优秀的作品一定不仅停留在表面的光鲜亮丽上,而更具有深刻的内涵。纪实摄影不是一组照片的无序排列,而是个系统工程、立体展现。要靠自己独立思想体系,文化价值观念、逻辑思维将图、文、摄、编等诸多元素的谋划运营,整合汇聚,形成共生共荣、相得益彰的整体。让思想上的震撼力、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上的感染力的“三合一”。
陈正军先生的组照,着眼环境、发展、产能升级的时代大背景中石灰窑的变迁给社会带来的关联影响、给窑工带来身心的变化。有对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环境的深度审视,对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记录诠释。有对环境的关怀,对产业的记录,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思想脉络明晰、逻辑编排精到,脱离了浅表的拍摄和图片无序的罗列,从众多拍摄石灰窑的同题材显示出自有的厚度、深度和温度,让影像的力量,成为印证时代、推进进步、揭示真理的利器,充分展现了纪实摄影的独特魅力和珍贵价值。
功法,用海绵式的求知为艺术赋予能量
2018年9月16日,新的企业,新的风貌,“鑫众矿业”的工人们开始了新的工作。
为陈正军先生评图不是一次了,每一次带来的不只是亮眼走心的惊喜,还有超越自我的提升。第一次坪图是新闻式的纪实《淘汰高能耗砖瓦窑》,那冒着烟即将倾倒烟囱形成的大问号,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时代特质和象征意义的决定瞬间,这个作品赢得了中国摄影艺术展览优秀奖。陈正军先生真正开始摄影创作仅6年的时间,却取得了不少影响的佳绩、在国内外的赛事中拿到奖项,在新媒体吸引众多流量。
除了他的勤奋、执着,经历、阅历加持外,更重要的是能以开放的心态海绵式的求知有关,学经典、学名作、学名家。学中练、练中悟,悟中行。尤其注重对摄影发展趋势、思维方式、摄影技术的与时俱进。作品不只是作品,作品是物化的人,人的内涵、气质、风格全融到里面。独立精神、个体思维、创造思维的形成,对时代的深入洞察、对事物存在的深刻观察的敏感,需要底蕴和修为,最好的途径就是不断刷新自己、超越自己。这也是来自作品与摄影家的启示。
【微访谈】杨 徽 & 陈正军
1.【杨 徽】 你觉得摄影最难的是什么?
【陈正军】最难的是默默坚守,孤独前行。摄影最重要的是记录人与人、人与物在时代变迁中兴奋失落和爱恨交织的情感起伏。有人一生只拍摄了一个专题,在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段里,用无数个时段的“小瞬间”连贯成一个时代的“大瞬间”,虽然坚守是孤独的,但能够用自我的影像见证改革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是幸福的。
2.【杨 徽】 你觉得摄影最重要的是什么?
【陈正军】最重要的是让读者在图片里读出作者你自己。摄影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的灵魂经受洗礼。摄影师一是要抓住共鸣的“感人”脉络,让自已与读者一起在劳动者的汗臭味和呼吸中,唤起岁月记忆里身临其境和睹物思人的影像回放。二是要把控独特的“动人”故事,让自已始终处于品尝摄影的无尽魅力的兴奋之中,在与读者的“共鸣”中凸现劳动者有酸甜苦辣的味道,有荡气回肠的灵魂。
3.【杨 徽】 功夫在诗外,摄影的诗外功夫,你觉得有哪些?
【陈正军】 有人说“摄影界就是一个道场”,摄影家就是在这个道场里修行。摄影即是摄影师综合素质的比拼,更是摄影师人文情怀的展示。
首先,摄影家要先放下相机低下身,真情实意与普通百姓交朋友,切身感知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拿起相机才能拍摄出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情感的作品,进而表达一个时代的思考,一类人群的关注,一种故土的情怀。
其次,铭记摄影的核心是“人性”。只有把自己的视觉语言回归到了普通劳动者身上,影像里才会有诚意的尊重、真实的记录、情感的流淌,才会使图片中真实、生动的劳动者“有艰辛,没有痛苦”的影像张力尽显时代感。这样的作品其意义远远超越了影像本身一一耹听弦外之音,品味画外之意。
作者简介
陈正军,在职研究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际摄影家联盟会员。2012年7月学习摄影,有100多幅(组)作品在全国、国际大赛中获金、银、铜等荣誉。
摄影有难题?打开【摄影评论家】公众号找秘诀:
摄影的困惑----摄影的评图----摄影的瓶颈----摄影的解析----摄影的提升----
近期原创和名家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