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效应”是想像出来的场景

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剧场效应可真的是被用太多了,这里就不去讲它讲了个啥,不过用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用一个广告来讲:

是的,这就是培训机构想出来的词儿,狠、准,一下子击中家长的心。好吧,人家都这样讲了,那就送呗?

这就是口口相传的让人焦虑的教育剧场效应。不过事情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咱就从真正的剧场来看,要是剧场里,你前面真的有人站了起来,这人大概率是会被骂坐下的,而不是你也要着站起来看,因为你要是站起来的话,是要顶着后面人骂的,所以,这种情况大概率是不会出现的;要是真的人们都站了起来,那么不是站起来接着看电影,而是退场了,只有那些坚定的坐在剧场中,等着其他人都退场了,他还坐在那里,要是电影并没有终止放映,那么这才是剧场效应的结果。

用在现在各大培训中,其实也是这样子的情况,我真的很少听见谁谁谁真的坚持到了让自己的孩子一直培训的,而是焦虑了,让孩子去培训了,培训着,培训着,感觉孩子也没啥长劲,就退场了,至于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像站在剧场里看电影的人一样,大家都高了一点,那可真不好说。至于退场的时机,就是因人而异了,有些有早一些,有一些有晚一些。可悲的其实是下面的情况。

剧场效应的可怕之处,其实不在于人们在一个剧场里拼耐力,坚持到底,而在于,有不少人在挖空心思建各种各样的剧场去掏空你的包包和孩子的精力,让你和你的孩子一直活在剧场里,只是有一些人进的剧场多一些,有一些人进入的得少一些而已,这才是可怕的剧场效应。

难道就无法破桔了吗,当然可以的,不进去就行了嘛,但是,会不会让孩子成为桔皮呢?

在这里,我有一个理解,其实这些家长是为了求一种稳,就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有一份稳稳的生活,现在受点苦,上个好大学,出来就会有一个好的敲门砖,然后就会敲开一个付孩子高薪的大门,然后,就会有一个好的生活。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你以为现在什么什么好,吃香,就让孩子花大量时间去投入,那么等孩子长大了,也就是有了吃香的工作,可以这么讲,无论你是什么高知,还是什么牛得不行的人物,你都做不到预测20年后的世界,孩子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才会有体面的生活。

不信?咱仔细想想,20年前,有人让还是孩子的你去学了互联网了、让你学了编程了、还是让你学着买点茅台股、还是几年前让成人的你买点比特币了……。咱不能够讲,现在兴啥,以后就一定不兴,但是,现在正在热的事情,会热到孩子工作的时候,大概率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的跟风,去进各种各样的剧场,得到的结果,大概率就是:花了大量的钱,让孩子过了一个唯一的挖心的童年与少年。和小时候爸爸妈妈不让你做这个,不让你做那一样,你现在想想,要是做了,是不是也蛮好呢,让你做的那些真的有什么好吗?

越是要让孩子具备将来的竞争力,就不要去和别人一样拼命于各种剧场,而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学好的(当然也是需要花精力的,只是不用那么拼钱包,拼精力。),那就是学习那些相对恒定不变的经典,对于孩子来讲,越是通识就越好,越是专业的事情,就越应该放到自己真的感兴趣的时候,再去学。

那么通识有哪些呢:语言(包括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这些认知,对于孩子来讲,只要不是太专,那么大概率来讲,基础理论就是很久以前的了,基础科学的进步很缓慢,咱也不是马上就要当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所以,学那些已经成熟了十年,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的还没有过时的经典它就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坐在培训机构学12年(小六、中六)奥数,花的时间与精力,与自己用这些时间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谁得到的多,谁将来更有竞争力,这几乎是一下子就看得出来的。除非,你的孩子就是那个靠奥赛进了清华、北大,那又怎么样,你会让他以后当数学家?开玩笑,奥数只是你让孩子得到的敲门砖好吧,不是孩子喜欢数学好吧,特别是看着世界上那些数学家包包里没有啥钱,也生活得不光鲜,所以,数学家,还是算了吧,那你让孩子花12年的课外时间去得到一块用了就丢的砖,看样子孩子的童年与少年在这块砖面前是不值一文的。至于其他的培训呢,要是丢开什么加分(各种明的,暗的),你真的会让孩子去学吗,那么加完分呢。

所以,核心竞争力,以几十年,或者终身来看,只有一个:兴趣并在兴趣的路上长期的投入精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