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长胶技术理解之——“拱”、“磕”

简介:这个帖子提出两点:一是“挡”是练习“拱磕”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拱”和“磕”是“挡”的“改进版”。下面我按照这个顺序逐一谈谈我的观点。

1、“挡”是练习“拱磕”的前提和基础

我已经在前面的帖子里详细谈了练好“挡”的重要性以及在练好“挡”的基础上再学习“拱磕”,现在我着重说说什么时候学习“拱磕”最好,或者说“挡”练到什么程度才适合练习“拱磕”。

首先,我再罗嗦一句:“挡”并不像有些朋友想得那么简单,因为有些朋友认为“挡”纯粹是一种被动防守的技术,管你来球是什么情况,都可以不加思索地“挡”过去。实际上,真正的“挡”必须结合“轻重”、“长短”、落点控制、力量控制等等。关于“力量控制”这一点有些朋友也许会不好理解,打个比方:如果来球速度很快、冲力很大,为了充分发挥颗粒的作用,我会有意识地往回收点即“减力挡”,而有时来球发飘我感觉很难借上力时我又会有意识加点力即“增力挡”,当然我说的这个“增减”是“微调”动作,否则增减的力量大了,动作也就不能称之为“挡”了。怎么样,看了这些,您还敢小瞧“挡”这项技术吗?您目前具备用好“挡”的良好“手感”吗?换句话说:同样是“挡”,不同的人使用就能玩出不同的“境界”。

在知道“挡”的重要性以及要练好“挡”并不容易之后,肯定会有朋友要问了:那我的“挡”要练到什么时候才能进一步练习“拱磕”呢?这个还真不好说,具体情况要因人而异,给个最基本的评价标准吧:90%的成功率吧,也就是说“挡”十个球,您必须保证有9个球的成功率(这不废话嘛),而且要有一定的质量,否则“挡”过去一个“菜球”,等着“挨打”哪还有啥意义?

2、“拱”和“磕”是“挡”的“改进版”

在这我强调必须要树立两个概念:一是“拱磕”是在“挡”的基础上对动作进行的“改进”;二是动作“改进”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回球的“威力”。

本来想和前几个帖子一样画几个简图对“拱磕”分别讲解,但想想还是算了,原因有二:一是既然我再三强调“拱磕”是“挡”的“改进版”,所以担心有人不仔细看前面的帖子而“急于求成”跳过“挡”直接看“拱磕”;二是我自认为画来画去也画不出啥新花样,即便画了也有“依葫芦画瓢”之嫌。实际上,如果您真正看懂了长胶“反旋转”和“挡”之后,下面的文字说明您就会觉得“一目了然”了。

(1)首先说说“拱”

“拱”是对付“下旋”来球的常用技术。前面帖子在讲长胶的“反旋转”时我讲到“挡”球时颗粒对顺时针(面对简图看)来球的作用是“正旋转”,即回球依然是顺时针旋转,这种顺时针回球对于对手而言就成为“上旋球”(当然这个过程中会因为空气阻力和球台摩擦的作用使“顺时针”的旋转强度有所减弱,甚至接近“不转球”)。

而之所以会从“挡”演化为“拱”,原因是:理论上“速度快”的下旋球可以借上力“挡”过去 ,但是一般而言,“下旋”来球落台后的“前冲速度”和“上旋”来球相比较慢(这一点我在前面的帖子中描述过),再加上长胶胶皮的摩擦系数低,这种情况下来球接触胶皮后容易“打滑”而下网失误。原理弄明白之后,改进的办法也就很简单了:在“挡”的基础上发力向前推,保证“不打滑”并充分发挥长胶颗粒的“反旋转”性能。

在讲清楚“拱”的原理之后,我再强调具体使用当中的7个注意事项:

A.和“挡”相比,“拱”更注重自身“主动”发力,因而也更具进攻性;

B.拍型。一般而言拍面垂直球台,如果来球有点“飘”或速度慢,自己觉得借力有困难时,可稍微后仰;

C.手腕固定。因为我一再强调“拱是从挡演变而来的”,所以和“挡”一样,“拱”的手腕也必须固定(否则就乱套了)并保持稍“内收”;

D.发力。主要是靠前臂发力,如果过多依靠手腕发力的话,易造成手腕动作不固定;

E.发力方向。一般而言平行向前推,如果来球旋转非常强的时候可以适当加上向上的力量,即向“前上方”发力,有点像小动作的“拉球”;

F.击球时机。为了保证成功率,击球时机一般在来球的“高点期”;

G. 制动。为了充分发挥长胶颗粒的“反旋转”作用,击球后应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制动”动作。

(2)其次说说“磕”

现在说说“磕”。“磕”是对付“上旋”来球的常用技术。和“拱”相类似,“磕”也是对“挡”的改进,无非就是在“挡”的基础上,同样加上了使用者的“自身主动发力”,从而提高“主动性”并增加回球的“威胁性”。

和前面一样,我不厌其烦地再讲一遍“磕”的原理(要不怎么叫“理论探讨”呢):当来球是“逆时针”旋转时(面对简图看)即“上旋球”时,长胶选手“磕”球时长胶颗粒对球体的“正旋转”作用原理和“挡”完全相同,只是“正旋转”作用更明显,回过去的球“逆时针”旋转更强烈,回球对于对方而言“反旋转”更强烈,即“下旋”更明显。

同样,我就“磕”的具体使用同样强调7个注意事项:

A.和“挡”相比,“磕”更注重自身“主动”发力,因而也更具进攻性;

B.拍型。一般而言拍面垂直球台,如果来球有点“飘”或速度慢,自己觉得借力有困难时,可稍微后仰;

C.手腕固定。因为我一再强调“磕是从挡演变而来的”,所以和“挡”一样,“磕”的手腕也必须固定;

D.发力。主要是靠前臂发力,手腕绷紧并有一定发力,但应注意避免造成手腕动作不固定;

E.发力方向。一般而言是向“前下方”发力,具体“前”多少(即和垂直方向保持多大夹角)应视来球旋转强弱而调整,一般是来球上旋越强,向“前”越少,而向“下”更多;

F.发力大小。这是衡量“磕”的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到底“多大力”为好?答曰:不大不小,“正合适”才好(说了一句废话)。按照前面帖子中分析的原理:力量过大,脱板过快,在胶皮颗粒还没恢复原状的时候球体已经脱板,这个时候真正对球体发挥作用的是底板而不是胶皮颗粒,自然谈不上“反旋转”;力量过小,因为长胶颗粒的摩擦系数低,造成球体在胶皮上“打滑”,您说连颗粒都没被“打倒”,还谈什么“反旋转”;

G. 击球时机。为了借上来球的冲力进而充分充分发挥长胶颗粒的“正旋转”作用,击球时机一般在来球的“上升期”。

3、总结

和“挡”相比,“拱”和“磕”注重自身发力,因而也就更具“进攻性”和“威胁性”,是长胶选手摆脱被动局面的主要手段。但是我还是要强调一句(这个人真的是有点“唠叨”):“拱”和“磕”本质上只是对“挡”的“改进”,如果没有熟练的“挡”,要想用好“拱磕”几乎就是妄想!

同时,我还是要“啰嗦”一句(瞧,又来了):“技术贵精不贵多”,倘若您能真正熟练掌握“挡、拱、磕”这三项技术,谁敢说你不是“高手”我都要跟他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