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出来的中国“南海一号”
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3.2万公里长的海岸线,东南水域更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古航道,从中国南海一直贯穿印度洋海域,再进入红海,沿途历经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它既是海外贸易的繁华的见证,也吞噬过无数的生命和货物。
据专家考证,自汉朝到清朝,光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就超过了2000艘,无数的丝绸、瓷器、香料、茶叶淹没在海底。经过常年累月的侵蚀浸泡,商品大都消逝,唯有珍贵的瓷器还尚存在海底。而这些宝贝,引来了世界各地的盗宝者疯狂的勘探、盗捞、贩卖……其中手段最恶劣,对中国文物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人,是英国的“探险家”迈克·哈彻(Michael Hatcher)。
哈彻生于1940年,在孤儿院中长大,如饥似渴地阅读寻宝发财的书,希望有一天能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找到大笔宝藏,让自己和孤儿院里的好伙伴过上好日子。
1970年,30岁的哈彻从英国跑到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Adelaide),成立了一家海洋商业打捞公司,开始打捞二战期间被击沉的商船和军舰,回收些沉船上运载的锡、橡胶和废旧金属。
1980年,哈彻时来运转,他偶然听说菲律宾渔民在南中国海捕鱼时,捞出了许多瓷器,怀疑是发现了古沉船。随后,哈彻立即组织了船队在附近海域搜寻:竟真的找到了一艘大概沉没于15世纪(中国明代)的古商船,从中打捞出2.2万件古瓷器。哈彻试探性地将这些瓷器售出或拍卖,结果获利数百万美元,比前3年的收入还多!尝到甜头的哈彻,从此改变了公司的业务方向,将目光投向古沉船打捞。他开始出入世界各大图书馆,搜集旧航海图和航海资料,还花重金聘请考古专业高材生、海难事故研究者和技术纯熟的潜水员等研究沉船位置。
1984年,哈彻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档案馆,发现了航海日志里“南京号”的历史记载:1752年,一艘名为“南京号”(荷兰称之为“歌德马尔森”号)的商船从中国南京驶向荷兰阿姆斯特丹,结果在中国南海触礁沉没,船上的瓷器和黄金沉入海底。哈彻根据记载和当时航海路线图,很快推算出沉船的海域。他们来到中国南海,经过探测,发现了沉没的“南京号”,打捞到了清康熙瓷器百万件和125块金锭。
收藏界素有“物以稀为贵”的说法,哈彻为了抬高瓷器的价格,仅保留下了23.9万件青花瓷器。其他60多万瓷器,不管是否有历史文化价值,全部砸碎扔弃,遗址沉船也被一并毁掉。为了更好地占有这批文物,哈彻把瓷器拖到公海,谎称是在公海打捞的。按国际规定,一年后,这船文物就按无人认领处理,归打捞者所有了。1986年4月,哈彻委托荷兰佳士得拍卖公司,对这批文物举行了拍卖。
一次拍卖会上出现数量如此之多的中国文物,在拍卖史上也是极其罕见。在拍卖揭幕前,中国政府虽对此提出严正抗议,但拍卖依然照常举行。由于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关于海洋文物保护的法律,所以也无可奈何。国家文物局好不容易东拼西凑了3万美元,委派陶瓷专家出国竞拍文物。黄金有价瓷器无价,像样点的瓷器藏品,随着各路收藏家叫价水涨船高,可怜的中国专家在拍卖场苦等了整整三天,手里的钱竟然还拍不回一件本该属于自己国家的瓷器...
这次拍卖,让哈彻一夜成名,还多挣了2000多万美元。又过了十几年,1999年,哈彻手下的考古人员在翻阅《东印度航行指南》时,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清代商船“泰兴号”,1822年从中国厦门港出发,驶往爪哇。船上载有大量精致华美的瓷器和绚丽夺目的珠宝,但却行至中途不慎触礁,沉没海底。哈彻立刻嗅出了金钱味,他千方百计找到“印第安娜号”的航海日志,经过不懈地搜索,在1999年5月发现了沉船。“泰兴号”上大部分是18世纪(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品相完整精美,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都很高。哈彻故技重施,又毁坏60多万件,只留下36.5万件。他将瓷器偷运出中国南海,运到德国,拍卖9天,一下又挣了3000万美元。这次拍卖让哈彻名声大噪,成了世界上最传奇的寻宝人。
据不完全统计,哈彻打捞出古代沉船50艘,获宝无数。可哈彻的行为也深深刺痛了中国考古界,成了世界考古界的公敌,中国文物界的大克星。如果中国再不行动,那么南海底下的文物,都有可能流落到异国他乡。1987年,中国国家水下考古中心诞生。
1987年,广东省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原本想寻找一艘17世纪荷兰沉船时,意外发现了另一艘古沉船。经过两年多来的水下勘察,“中日联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将其命名为“南海I号”。为啥是“中日联合科考队”?么办法,当时的国家队一没技术、二没财力,又不能允许私人盗捞,只能派军队警戒劝离,谎称“海底有当年外国侵略者扔下的炸弹”(就问你怕不怕)。
准备了十几年,连合作伙伴都放弃了,直到2007年打捞条件才基本成熟。2006年上海振华港机公司正式移交给广州打捞局,当时亚洲最大的海上浮吊,4000吨浮吊“华天龙”号。通过9个月的打捞,整体出水。沉埋海底23米,沉睡800年的“南海一号”重见天日!而这一次,“南海1号”再也无需担心被他人觊觎,遭受盗捞、破坏之险。
“南海1号”打捞工程花了1.5亿,加上建博物馆的1.5亿,一共花了3个亿人民币。再加上博物馆每年的2000万运营费,国家这回是下了血本。截至到2019年8月,南海I号船舱内货物才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南海I号”在文物、船体、社会关系、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信息。巨量外销瓷、大量手工艺制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及众多金银铜货币的发现,显示了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已涉及到海外贸易体系当中。这些,都彰显了南宋时期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