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仲弓问仁(12-2)

孔子继续论“仁”。颜回问仁,孔子指出仁的内在涵义,强调如何对己。仲弓问仁,孔子则指出仁的外在表现,强调如何待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大宾:贵宾。
大祭:重大祭祀。
在邦:在邦国为诸侯。
在家:在家为卿大夫。
【译文】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承当重大祭祀。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人。在邦国为诸侯没人怨恨,在家为卿大夫也没人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孔子认为,要达到“仁”,主要应该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敬”。“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出门办事,肯定要与人打交道。无论办什么事,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如何,都要秉持一样的恭敬、尊敬之心,如同去见贵宾一样保持诚敬。君王役使百姓、使用民力时,更要保持敬重、敬畏之心,无论作出什么决定、施行什么措施,都要像举行、承当国家重大祭祀活动一样慎重、庄重。二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自己不愿意接受、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要施加给他人。《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这都是恕道,行恕即是为仁、行仁。
孔子的回答同样也是引用的古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晋国臼季所说的话,“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晋国臼季所说都为“闻之”,更是古语。《管子·小问》:“语曰:……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既是“语曰”,肯定是古语。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从中发掘出深意,用以论述、阐释仁的思想。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是行仁的效果。一个人有“敬”“恕”之心,时时处处行仁,别人自然能够做到对他无怨,无论是在邦国为诸侯,还是在家为卿大夫,所做的任何事都不会使人抱怨。如果不能真正行仁,绝对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
《论语·雍也》:“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明朝李卓吾先生认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即居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行简,“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即“以临其民,不亦可乎”。仲弓所讲的居敬而行简,就是不管身处何时何地都要诚敬,态度严肃认真,办事简约不烦,才算是行仁。
蕅益大师根据前章颜回问仁时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认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句,即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个人对待任何人和事都怀有诚敬之心,就不会有任何一点小小的礼节缺失,一切的“非礼”都不会存在。“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即是“天下归仁”之意。
仲弓即冉雍,在孔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列德行科孔门十哲,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未有过的极高评价。颜回在孔门弟子中资质最高,仲弓略次,成就亦不如颜回。针对同一个问题,面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解答,给颜回的答案哲理深邃,给仲弓的答案则通俗直白,但其核心要义完全相同。因材施教的高超艺术再次得到生动体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