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篆刻作品赏析之罗福颐先生
方寸之间天地宽 金石交合乾坤大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罗福颐(1905---1981),字子期,又署紫溪、梓溪,七十后自号偻翁,浙江上虞人。为近代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之第五子,自幼秉承家学,由父兄为他教授四书五经,并无其它学历。课余写字刻印,阅读家藏古印谱,手拓青铜器铭文,并开始摹集玺印文字。与他父亲的学生容庚、商承柞是青年时代的学友,十八岁时即出版《古玺汉印文字徵》。为不使学识“黄土埋幽,与生俱尽”,他努力笔耕,著术多达一百二十三种。文革中下放至湖北干校备受迫害。十年浩劫后,克服年迈力衰,三年中足迹遍涉大江南北十五个省、市,访问了二十七个博物馆及文化机构,采集古玺印资历料近万件。
福颐先生研究文物考古的面极广,除玺印、古文字外,对清廷史料、古代官制、甲骨、汉简、古尺度、古量器、镜鉴、银锭、石刻、墓志、汉魏石经、古代医书及西夏、辽、金、元少数民族等都有著述。其中《汉印文字徵》、《古玺文编》、《古玺汇编》、《古玺印概论》、《印章节概述》(合著)等考证严谨,对篆刻艺术影响极大。他生前为故宫博物院四级副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又任中国科学院考古学会、中国古文学学会、西泠印社理事等职。
罗福颐篆刻作品赏析:
罗子期
罗继祖
吴颐人
颐人之玺
【作品赏析】:
“罗子期”、“罗继祖”、“吴颐人”、“颐人之玺”四印纯系仿古玺之作,挺秀自然,以古法为圭臬,一股静穆之态,使人如“神驰清幽之境,心游古朴之乡”。“颐人之玺”则取杂形玺中形式,这种形式文字宜简不宜繁。
罗福颐印
遇仙桥畔是家乡
杞国无事忧天倾
【作品赏析】:
“罗福颐印”、“遇仙桥畔是家乡”、“杞国无事忧天倾”,同为仿汉铸印,极尽浑厚端严之致,一派平淡静穆境界。前者取回文形式;中者以三行出之,左右各两字对称而中行三字;后者以两行成长方形印,以笔画多寡来自然地分割空间。秉承传统古制,追求平淡极境,完全符合先生的为人处世,这一切全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作书无古今,惟造平淡难”,平淡不仅是一种艺术境界,更是一种情怀、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真性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如此境界,岂可刻意求得。笔者曾受业于先生,了解他为人耿介忠厚,一生只知学问,不善交际,也不大会享受,其人其印,全可以“平淡”二字概括。
蠖叟
【作品赏析】:
“蠖叟”,以圆朱文形式出之。先生作印多满白文,古玺及这类圆朱文极少为之。全印以“蠖”字的“虫“旁作中心,左右对称,密上疏下,典雅可观。
浩气长存
【作品赏析】:
“浩气长存”,此印线条时见微微波动,笔势酣畅,但仍少不了一个静字,仿佛独坐太湖之滨,看白云在蓝天徐徐舒卷,白帆在湖中缓缓移动,一派秀妍、祥和之气。
张翼之印
【作品赏析】:
“张翼之印”,为朱白文相间印,此种格式早见之于汉印,每以笔画多的刻成满白文,以笔画少的刻成朱文,以得朱如白、白如朱浑然一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