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患胃癌的发生风险?
01
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关键
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所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Ⅰ类致癌物,78%的胃癌归因于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幽门螺杆菌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是未感染人群的4倍。因此,降低胃癌发生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关键。但降低风险程度取决于根除治疗时胃黏膜萎缩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如果在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发生前根除幽门螺杆菌,几乎可彻底消除胃癌发生的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还可阻止胃黏膜进一步损伤、稳定或促进胃黏膜功能、改善胃黏膜炎症、修复因为幽门螺杆菌导致的消化性溃疡、恢复正常的泌酸机制,还可以预防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其他相关溃疡疾病。
02
改变不良的饮食与生活习惯是基础
⑴少吃高盐、烟熏食物。胃癌在东亚地区高发,与东亚地区各国饮食习惯上的相同特点有关,比如很多中国人喜欢吃腊肉、香肠等熏制、高盐食品。世卫组织建议,一个成人每天摄入盐分不应超过6克。过量摄入的食盐,直接损伤胃表面黏膜,引起胃黏膜细胞改变,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在消化过程中,高盐食品还会产生强致癌物——亚硝酸胺。此外,常吃烟熏、油炸、烧烤类食物,其产生的亚硝基吡咯烷,是一种更强的致癌物。
⑵不抽烟、少喝酒。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亚硝胺等致癌物质,除了会引起胃癌,还可能诱发肺癌、膀胱癌、口腔癌等多种癌症。酒精在体内代谢成的乙醛也有很强的细胞毒性。男性中吸烟、饮酒的比例较女性大,尤其是中年男性工作、生活压力大,这是男性更易罹患胃癌的原因之一。根据临床大规模的分析,男性患胃癌风险通常是女性的2~3倍,且在35岁之后,也是中青年胃癌的发生率快速增高的原因之一。
⑶改变熬夜等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一般来说年龄越大,患胃癌的比例越高。可是,近年来年轻患者的人数明显增加。熬夜,作为当代年轻人的“新型毒品”,就是致病诱因之一。研究证明,熬夜可以引起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紊乱。作息不规律又会影响饮食,很多爱熬夜的人有吃夜宵的习惯,夜宵多是油腻、刺激的食物,让工作了一天的肠胃在夜晚仍得不到休息,刺激胃液大量分泌,久而久之,造成胃黏膜溃疡,甚至逐渐癌变。
03
积极治疗“胃癌的背景性疾病”
事实上,要想准确预测胃癌的发生是十分困难的,但这并不代表胃癌无迹可寻。实际上,胃癌的发展是一个长达数年时间的漫长过程。胃的黏膜经历了炎症(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异常改变(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单个癌细胞→最终变成胃癌的病灶。其中,胃黏膜异常改变(肠化生、不典型增生),我们称之为“癌前病变”。癌前病变并不是癌,而是恶性肿瘤发生前的一个特殊阶段,且绝大多数的癌前病变并不会演变成癌,只是部分可能会演变成癌症。可能发生癌前病变的胃病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以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这四种胃病,我们称之为胃癌的背景性疾病,过去称之为癌前状态或癌前疾病,也称为胃癌的高危状态。
⑴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容易发生癌变。其癌变率:5~10年为3%~5%,10年以上为10%。其中,轻度不典型增生10年癌变率为2.5%~11%,中度不典型增生10年癌变率4%~35%,重度不典型增生10年癌变率为10%~83%。
⑵胃息肉:胃息肉是胃的良性肿瘤,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90%为增生性息肉。尽管腺瘤性息肉较少见,但恶变率较高,可达10%~60%。直径大于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恶变可能性更大,应及早去除。
⑶溃疡: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及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黏膜缺损。显微镜下,胃溃疡边缘的黏膜有明显的上皮细胞再生及炎性变化,并常有腺体肠化生,其恶变率为1%~3%。
⑷残胃:胃良性病变,行手术切除一部分胃壁后,残留的部分胃称为残胃。胃切除术后10余年,残胃癌发生率上升。这可能与胃酸分泌减少、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有关。
04
把胃镜检查作为常规体检项目
胃镜检查是早期发现胃癌的最好方法,Ⅰ期胃癌大多是通过胃镜发现的,及时切除病变部位,大部分可以痊愈。40岁以上的人群应该把胃癌筛查作为常规体检项目,每年行1次胃镜检查,对于有胃溃疡及幽门螺杆菌病史及胃区不适的人群可以半年或1年进行1次。很多人总觉得做胃镜,很难受,也很煎熬⋯⋯但胃镜是作为诊断胃癌的金标准。近年来,无痛胃镜也纳入医保范围,怕痛的您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