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篇:小儿诊断经验心得!
这次我讲个人临证的判断技巧
西医诊查疾病除了生化仪器外也有“视 触 扣 听”
中医也有自己的“望 闻 问 切”,其实不管中医西医,你只要认真检查分辨,在身体表征上去寻觅疾病行程的蛛丝马迹
用心发现久而积累出来都是好大夫,
医者的座右铭:
诊脉须静心体验,立方要先求和平
不可胆小,尤不可大意
勿以病小而玩忽,毋因病重而退缩
简单说“诊病必须仔细,错误都源于大意”
儿科诊病重点在
神态 饮食 二便 寒热汗 舌脉
而儿科特点就是小儿“稚阴稚阳”之体,
病况多在外感寒热,内伤饮食上,
就是上次说的“养”“护问题”。
但病的演变上不同成人,变化速度快、很容易高热抽搐,
这个必须临床尤为注意。
讲讲我们诊病的重点及特征意义
神态:看状态和难过情况,
比如是安静型的,
还是烦躁型的,
还是不舒服磨家长
这样身体 阴 阳 苦楚就出来了(烦躁是有内热属阳;沉闷多属里寒为阴)。
正常的孩子就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不过这样的孩子不多了我们一起努力。
也有特别的比如:白天和晚上表现不同的孩子,
有的白天烦躁晚上安静;
有的白天安静好带晚上折腾不休。
前者是阳的过旺状态,后者是阳陷于阴分不归位。
有些细心的妈妈能从孩子睡眠变化及状态提前预知病情,
你若细心病人就是你最好的老师
下一步就是问下平常饮食护理情况怎么样,
病的生成必然有一个“因”,体质习惯环境都能影响到。
比如以往情况,这个主要看体质
之前生病的状态,来判断他的病理趋向
饮食 饮是饮水 食是吃饭
吃的多与少,菜肉饭水果零食的比例量,
渴与不渴 喜欢喝凉的多是内热,喜欢喝热的多是里寒。
吃饱了不闹腾的这细节也要注意,多数是身体虚寒
反之吃完不听话的多考虑实证
口渴唇干是津液不足,
口不渴或口水多就要考虑是否湿盛了
这把规律摸排出来
脾胃运化能力 津液输布
整个后天体质情况你都有一个了解,正气强弱虚实你就有谱了
正气虚病则外感
正气盛病则内生
饮食的摸排就是判断“胃气”强弱状态,后天之本,“本”的就是胃气。
二便 无非大便干 稀 臭 黏滞
小便 清白 黄赤
无非判断 热 滞 虚 寒
触诊: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看诊时孩子皱眉曲腰或者哼哼唧唧,这多数是有肚痛。
按一按 柔软喜按多虚
紧 鼓鼓的 不让按多实
临床遇到问题会很多,我只说些常见的
更多状况要靠医生自己自己细心体会。
各种兼夹情况又不同比如:发热没有汗出这类孩子往往是会高热,也就是表实证,麻黄汤 大青龙汤这类方证,症候是邪气在表。
面黄身瘦,容易腹泻的 参灵白术散
四肢冷瘦弱,腹泻更重的 补中益气汤
其实四君子汤 四神丸不行嘛
关键是抓到病机投下最贴和情况的药
推荐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