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有意义的和“他或她”在一起?

发布时间:2021-01-30

前段时间,经资深心理咨询老师兼好友提议和邀请,参加了一个小型读书会,一起读欧文·亚隆的《浮生一日》英文版《Creature of a day》。

书不厚,200页多一点,由10个不同主题的心理咨询故事组成,改编自亚隆的真实咨询案例。老人家的写作技艺甚是高超,叙事风格各有不同,如同小说般精彩,并且很有启发。

说来惭愧,自己很少完整的读一本英文原著,更何况是心理学的专业书。再加上还要参加每周一次的读书分享会,组内大都是咨询经验丰富的“心灵捕手”,倍感压力。所以,下了很大的决心。

但没想到,居然跟了下来。虽然有很多专业词汇不认识,但可参考中文翻译;不建议大家完全看中文版,有的翻译语句会把你完全带跑偏。

其中,《Dont's Fence Me In》这篇印象深刻,选择和总结最有意义的,分享给大家。

最重要的是,感谢一起读书的老师和朋友,每次分享都是一次深度、多元和友爱的心理抚慰和灵魂洗礼。

01

换位思考 善于互动

“Right. But your relationship to me was private and excluded me.”

“Come on, this sounds silly. I’m here to get something from you. I’m paying you for your services. I’ll most likely never see you again. What’s the point in social make-believe?”

亚隆:“是的。但你所说的这些与我的关系,都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与我无关。”

瑞克:“天啊,你说这些话可真傻。我到这里,是为了获得你在专业上的帮助,我付费购买你的服务。很可能我们这辈子都不会再见面了,那为什么还要做那种虚情假意的客套呢?”

What strikes me is your strong focus on task and your inattention to relationship.

亚隆:让我感到很奇怪的是,你总是把精力完全聚焦在任务上,丝毫不在意和人们之间的关系。

故事中,来访者瑞克是一位经历过9个不同工作,退休后老伴去世,不得以才住进养老院的一位精神矍铄、事业成功的长者。(书中大部分来访者都年纪偏大,主题大都围绕死亡、疾病、关系和生命的意义。)

瑞克在进门后就直奔主题,把为什么来、如何来、来这儿做什么一股脑儿的讲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寒暄,他的眼睛几乎就没有看向亚隆,只是自顾自的讲,目的明确。

咨询师亚隆一直在试图引导他意识到与人交往、在情境中、接受当下和衰老等,但瑞克一直抗拒和否认,于是有了上述的对话。

虽然,心理咨询的过程,主要是来访者讲述,咨询师倾听。但如果来访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构建中,口若悬河,根本没有注意与咨询师互动,那这样的咨询,又有何意义?

现实中,又何曾不是?在繁忙的工作沟通中,如果我们只是在客户或合作方面前,自顾自的讲自己机构或个人的优势;在与上司汇报中,只从自我出发,强调自己的付出,并且完全自我陶醉,丝毫不关注对方的反馈和感受。

同样,在两性互动中,男朋友在陪女朋友逛街的问题上,总是觉得已经把钱或卡给你了,或你想买啥我直接去陪你买就行了,为什么总是还不满意?或在逛街时为什么还将大把的时间都花在逛而不是买上?

为什么当女友向你抱怨或发牢骚时,你总是跟她讲这样那样的大道理,而不是耐心的倾听和宽慰,而她却更不开心?

原因可能在于,你想的、你认为的、你说的,都是你以为,都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是你认为的完成“任务”,而与“我”无关。

02

不是“做什么” 

而是“和谁在一起”

“You’re right. I do make the assumption that relationships are central.I believe we’re embedded in them。

是,我是特别强调关系的重要性。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生来如此。

And let me repeat this: even your quandary of "Which activity?’ might lose its power if you put Which people? into the equation.

下一次,当你再为了“做什么活动‟而心烦的时候,可以试试用”跟谁在一起“的问题来替换,你就不会受困于它了。

来访者瑞克,在谈到他曾经9份不同工作时,不自觉的流露出自豪感和成就感,仿佛表示,每一次职业的改变都是自发进行的,而且都还很成功,没有失败过。

只是在做了一段时间后,会感觉到无聊,从而不想把自己的人生,限定在任何一个既定的轨道中。

但如今,在养老院时,总是逃避或不适应老年人在一起的生活,拒绝按照时刻表有规律的生活,一直强调他曾经是多么的自发和主动。

我们的身边,也可能有这样的人,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时间久了,会觉得莫名的无聊和恐慌。

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安全感,对既定不变的、或完全陌生的环境不适应。至于缺乏安全感的缘由,不在此篇探索。

有朋友曾讲到,当年上学时,曾遭受一位同班同学的欺凌而敢怒不敢言,向老师或同学求助都无功而返,反而更变本加厉。时间长了,感受到外界的更多是无助、歧视和冷漠。

当年的她就极力的想早些逃离班级,离开那个让她绝望和窒息的环境。

可惜,当她毕业工作后,无意识的重复了当年的行为和心态。

工作中,只着眼于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本职工作,尽量不和身边人有更多的交流互动,以免发生矛盾和冲突,使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在短时期内这样的策略可能会奏效,但时间一长,在一个需要日久生“情”的集体中,不光自己会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身边的人也会觉得有一些异样和不爽。

两性交往中也是如此。特别是当遭遇偶然的伤害和曾经的失败后,将自己柔软的内心蜷缩在一个看似坚硬的外壳之中,从此不再打开。

不再相信或根本不敢轻易尝试关系的建立。没有关系,就没有伤害!

当然,如今的都市节奏如此之快,工作生活环境不断变化,有的时候自己不想变,也会被现实无情的驱动。

无论有过多少不同的职业、取得多么高的成就、经历怎样的男女朋友;我们终究是社会的动物,此生应该有一段有意义的、深刻的、有营养的关系,才算不枉来世上走一回。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所以,如亚隆所说的,当你在为“做什么”而心烦时,可以试试用“跟谁在一起做”替换,敢于建立和善于维护有意义的关系,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03

调整焦距 看清自我

But I don’t think much of your behavior is now propelled by spontaneity, that is, being pulled by something outside yourself. You’re not being pulled, but, instead, you’re being pushed by some force inside that is trying to escape fear or danger.

但是,我认为你现在的很多行为,都不是受到自发性的牵引,你并不是被外在的什么事物所吸引。相反,你是在被隐藏在你自己内部的某种力量所推动,你在努力逃避内心中某些恐惧和危险。

Seems as though there is a powerful desire within you to know yourself, to sharpen your focus.

看起来,你有一个很大的愿望,就是调准焦距,看清自己。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瑞克在结束咨询后给亚隆发邮件,承认是他由于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所以对退休后的生活心生阻隔;

是由于曾经深刻的、有营养的、有意义的爱情关系不复存在,不想再去与别人建立关系浪费时间而故意逃避疏离;

是由于下意识的只关注或沉迷自我成就,认为不需要与别人建立联系,自己也能过的很好,而忽略了人与人的互动。

最后,发现了自己问题所在,改变且适应了环境,进而实现了自我成长和完善。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修行。向内,不断调整焦距,认清和充实自我;向外,多发散参与互动,与身边的人换位思考,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敢于探索和建立深刻、有营养和意义的关系,感受“和他或她在一起”的乐趣,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和超越》中也提到的“我们生存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更要强调和提醒的是,书中的瑞克,人家可是一位70多岁的老者。

反观现实中的你我,可谓,路漫漫其修远矣,劝君上下而求索!

作者:贾佳,原青春热线心理咨询志愿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人际关系、个人成长、青少年教育、大学生团体咨询等咨询经验,欢迎勾搭和关注。
责任编辑:一只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