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想尔注》:无为保精,身心不离道德,就会返老还童。

张道陵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想尔注》是早期天师道重要经典。汉代离《道德经》很近,道不是宗教,是讲生命起源的。天师,天是自然的意思,以天为师,就是以道为师,和法术完全没有关系。张道陵被称为张天师,那都是后代假道们对他的利用,一个大道的倡导者,号召人们听从大道的教诲,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从无欲以安身,到无名以长生,再至无为以成圣成真,守道诫,逐步回归真我。这完全是无为法,讲的是大道。却被说成是讲法术的,这历史也是一笔糊涂账。就像你看现在不懂道、不修道的研究者,对道书的解说,都是南辕北辙。

马王堆出土帛书道德经

《老子想尔注》早已散失,清末敦煌莫高窟发现《老子道经想尔注》残本,此残卷在一九零五年失窃。该残卷始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终至第三十章“无欲以静,天地自正”。这本注解是天师张道陵留下来的,唐玄宗御制的《道德真经疏外传》、五代道士杜光庭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均抱有此观点,杜光庭还留下了“注者有尹喜《内解》、汉张道陵《想尔》、河上公《章句》”的言论,后世人作学问多引此说。上世纪末,美国汉学家柏夷将《老子想尔注》译成英语。遗憾的是,这样一本具有济世利人的经典,在北周武帝时被禁毁。流传下来的敦煌残本经卷乃是六朝时期的钞本,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失传了快两千年了,一半的残本,还被偷了。好容易见天日,又被歪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真是让人痛心不已,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上的莫大遗憾。

我的翻译摘录:你们看看是不是讲的大道!我是按顺序摘编的,没有内容分类。

心动马上察觉,一察觉道就回来了。

道贵中和戒极端。

性情不随便波动,喜怒未发,五脏和协相生,人的本性之光就与道光融合,如此寂静,人的光得到道光的养育,就会长存不消耗。

人应当积累善功德,其光就与天光相通。与天相通的人如果受了害,天也会出手相救。

心要像大地一样凝定。

自然的上德之人,性地坚固,能自然地元精发动,年少的时候元精已经化成元神。

能通此道,灵光可以活千万年,自身阴阳合一的事,一定会频繁发生。

神光得了无量寿,比俗人获得无量的福禄,就是老子说的“身先”。

不懂得长生之道,身体不过是个尸体,全是阴气。得道的人所以神光得无量寿,因为身体不是死气在运行,与俗人完全不同。所以能成就肉身,光化肉身,成为神仙。

大道教人凝聚元精化元气化元神。

凝聚的精气化成了光,阳气有余,务必要自爱,闭心绝念。

一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经常在头顶看到。或者叫虚无,或者叫自然,或者叫无名,都指的是一。

得道的人心灵相通,可以自生智慧,无所不知。

修道就是要忘记身体。

遵守道诫,积善成功德,积精成神光,神光养成得仙寿,这是人身至宝。

观察古代神光得无量寿者,都是体验了道的,道就在生活了,从未断绝。

守住本朴,无思无虑。

痴傻无意识,离本朴就近了。

常清净的戒律,使不清净,返回清净,归于道的本朴。

神光归于无极,更加要清净。知道爱护根本而深度地清净,这是恢复真命的常用的方法。

用道保护容貌,是天地间最高、最自然的形貌。处于天地间就不畏惧死亡,这是道的大公带来的。

在太阴中假死,恢复真一,生出道象,穿越死亡获新生。

道说的每个字都是真的。得道的人,尊贵道所说的话,所以总能够功成事遂,一念成真。

五经一半是邪说,五经以外,很多的传记,是死人写的书,都是邪说。

不懂圣人的教诲,上天就派千百岁的大圣来演化道真。

出自至诚之心,天毕竟会奖励他。不至诚的人,天自然会惩罚他。

道是很广大的,教给了孔丘智慧。后世人不信奉道,只是崇尚孔丘。把儒家的思想作为至高无上的。

行万善,调和五行,弃掉七情,魂魄的魄转阳,知天改命,精才能保住。

学道就有把大粪变为鲜花的转化力,舍后才能得,才能有天的福佑。

道禁止人们祷告,否则就给与重罚。祭祀与邪说相同,所以,那些用于祭祀的事物和器具,得道的人不吃不用。

至诚的人虽然没有绳索的约束,也不会懈怠。没有至诚的人,用绳子捆上,也还是有懈怠之行。

知道最要紧的是保精爱神,就得了天下最重要的东西。

无为保精,身心不离道德,就会返老还童。

知道守黑的人,道光常在,不需要从别人那里借,拿了别人的毕竟要还,不如自己有。

道德能量的电感总是充满全身。朴就是道体,人行道归于本朴,就与道相合了。

君主的出现有上天垂向,五帝的精生,河雒的着名;七宿精见,五纬合同。君王是天所选,不得已被天选中。不是人选出来的,不要有非分之想。

道德充满天下就会天下太平。臣民都敬仰道德,则容易统治。如果都信道,都得无量寿。

修道的人各方面的因素都具备了,道光就来归身了。超越了生死,在阴极中,一点灵光再生了,所以得了无量寿。

水平最高的君王,是以道为师,是行道的典范,以道教化天下,达到太平盛世,就一定会有祥瑞出现,祥瑞是对法身功德的感应,能有祥瑞降临的,一定是个得道的君王。

各种天灾,如日月、星辰的异常,是人的行为导致的。好的天象也是人的行为合道的感应,五星连珠,彗星隐光逆行,瘟疫就会消失。

道喜欢质朴,不会说多余的废话。看道的言论,听道的教诲,以为不过如此,但是却知易难行。能奉行又能实践,这个人的福分将会无穷尽。

道劝人知足、知止,只要能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就要想着广施恩慧,散财除殃,不敢过多的贪求。奉道诫的人,可以长久地吉祥,没有凶险。

大道总是无欲的状态,喜欢清静,所以使天地充满正气。天地是道的臣子,君王效法道,行道诫,臣子也就变得一身正气了。

老子想尔注(节选)

则民不争,亦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不欲视之,比如不见,勿令心动。若动自诫,即□道去复还,心乱遂之,道去之矣。“圣人治,灵其心,实其腹。”心者,规也,中有吉凶善恶。腹者,道囊,气常欲实。心为凶恶,道去囊空。空者耶入,便煞人。虚去心中凶恶,道来归之,腹则实矣。“弱其志,强其骨。”志随心有善恶,骨随腹仰气。彊志为恶,气去骨枯,弱其恶志,气归髓满。“常使民无知无欲。”道绝不行,耶文滋起,货赂为生,民竟贪学之。身随危倾,当禁之。勿知耶文,勿贪宝货,国则易治。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欲如此,上要当知信道。“使知者不敢不为。”上信道不倦,多知之士,虽有耶心,犹志是非。见上勤勤,亦不敢不为也。“则无不治。”如此国以治也。

“道冲而用之不盈。”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渊似万物之宗。”道也。人行道不违诫,渊深似道。“挫其锐,解其忿。”锐者,心方欲图恶。忿者,怒也。皆非道所喜。心欲为恶,挫还之,怒欲发宽解之,勿使五藏忿怒也。自威以道诫,自劝以长生,於此致当。忿争激,急弦声,所以者过。积死迟怒,伤死以疾,五藏以伤,道不能治,故道诫之重,教之丁宁。五藏所以伤者,皆金木水火土气不和也。和则相生,战则相克,随怒事情,辄有所发。发一藏则故克所胜,成病煞人。人遇阳者,发囚刻王,怒而无伤,虽尔去死如发耳。如人衰者,发王刻囚,祸成矣。“和其光,同其尘。”情性不动,喜怒不发,五藏皆和同相生,与道同光尘也。“湛似常存。”如此湛然常在不亡。“吾不知谁子,像帝之先。”吾事,道也。帝先者,亦道也,与无名万物始同一耳。未知谁家子能行此道,能行者便像道也,似帝先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苟。”天地像道,仁於诸善,不仁於诸恶,故煞万物恶者不爱也,视之如刍草如苟畜耳。“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苟。”圣人法天地,仁於善人,不仁恶人。当王政煞恶,亦视之如刍苟也。是以人当积善功,其精神与天通。设欲侵害者,天即救之。庸庸之人,皆是刍苟之徒耳,精神不能通天。所以者,譬如盗贼怀恶,不敢见部史也。精气自然,与天不亲,生死之际,天不知也。黄帝仁圣,知後世意,故结刍草为苟,以置门户上。欲言後世门户,皆刍苟之徒耳。人不解黄帝微意,空而效之,而恶心不改,可谓大患也。“天地之间,其犹橐籥。”道气在间,清微不见。含血之类,莫不钦仰。愚者不信,故犹橐者治工排橐。籥者可吹竹,气动有声,不可见,故以为喻,以解愚心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清气不见,像如虚也,然呼吸不屈竭也,动之愈益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多知浮华,不如守道全身。寿尽辄穷,数数非一也,不如学生守中和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