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孩子的陨落

图为张一得和父亲

3岁学完小学课本;

5年级能用英文写物理学论文;

高中获得国际学校全额奖学金;

国际精英英语辩论大赛前八;

杜克大学数学竞赛三等奖;

13岁独自日骑上百公里,16岁作为业余选手在国际专业自行车公路赛获得名次;

作为守门员,获得第一工业园杯足球杯赛MVP;

18岁考入有“南哈佛”之称的美国藤校埃默里大学牛津学院哲学系;

文理双强、热心公益、阳光帅气 少年张一得几乎满足了所有中国父母对“别人家孩子”的想象。

今年3月5日,据美国埃默里大学学生报“The Emory Wheel”报道,该校牛津学院哲学专业一年级中国学生张一得(Dave)去世。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张一得在家远程学习,今年春季开学刚到校上课没几个月,就发生不幸离世。

埃默里大学学生报报道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个从小被称为天才的孩子选择轻生?

让我们把记忆拉回到2001年,张一得只有一岁,父母感情破裂,选择了离婚,之后,母亲离开广州,父子俩从此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 为了给儿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父亲辞去企业高管的工作,卖掉在市区的房子,成为了一名全职爸爸,父子俩搬到了大山,过起了园林生活。 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他一边经营农庄,一边上育儿网上分享育儿心得,坚持记录着孩子出类拔萃的成长经历。

在一得爸的悉心养育下,张一得不负众望,年少时期就独自旅行100天,高中拿了20万奖学金,完全承担了学费和生活费,早早实现了经济独立,前途可期。 慢慢地,一得爸成了广州育儿圈的育儿名人,坐拥百万粉丝。10年时间里,他的故事被广州各大电视台、报刊争相报道。 从此,他获得了“老得”、“得爹”的称号。 假如没有发生这样的悲剧,老得的育儿经验或许称得上一段佳话,成为无数父母学习借鉴的榜样。

其父亲在报刊上的采访报道

在“父爱如山”的压力下,张一得不负父亲的期待,最终顺利考入新常青藤名校。然而,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得,从小背负着父亲和众人过高期待,难免会以超乎常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在一次SAT考试失利后,一得母亲去机场开车接他回家时,对他说了一段话—— “当你长大后,你会发现你和其他人一样平凡。你也会健忘、平庸。别再觉得自己那么特别了,只要做你期待的就好。如果人们都在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其母亲对他说的一段话

张一得显然是一个追求卓越的人,但这种高追求,很可能是以牺牲情绪满足作为代价的。

初中和他关系非常好的班主任,得知他去世之后,写下了这样的留言—— “他是一个如此有才华又勤奋的学生,他是与众不同的。我想如果他不把自己逼得那么紧,也许他做一个普通的学生会更好。” 一得的一位老同学也表示,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他曾多次在朋友圈表示自己的烦闷心情,2月份更是发文说“生活还要继续,还得继续”,还配了一幅在石头上摔碎酒瓶的图。

张一得生前的朋友圈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了互相攀比的教育方式?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认为只要步入精英学校,我的孩子就是天才?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为了学区房的竞争,出动了所有人脉和可以付出的全部?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都开始无意识的把所有希望强加在一个尚未懂事的孩子身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忘记了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不是一堆堆的奖状?又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发觉我们的孩子已经不愿意和我们沟通了,他们宁愿在网络世界宣泄着情绪?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焦虑开始恐慌开始害怕自己的孩子成不了精英,于是天天行走在无休止的补习班里,读着天价的课程,而根本不清楚孩子比我们更焦虑更恐慌更害怕?

写下这段话时我心里充满无法名状的感觉,没有办法,如果你不做,你怕你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怕的太多太多,唯独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我们想帮他们铺一条平坦大道,结果给他的却是荆棘坎坷。

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初心!

胡适给孩子的一段话

“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卖掉市里的房子在郊区建房子是张一得想要的吗?不是,是张父想要的!

不顾家庭条件靠众筹让张一得从小上贵族学校是张一得想要的吗?不是,是张父想要的!

如果父母对子女自以为是的爱不是子女所要的爱,这种爱越深越伟大,对子女来讲越沉重,越不堪重负。张父的爱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很多宝妈,但对张一得来讲则是负担和枷锁。

纪伯伦有一首诗,名为《致我们终将独立的孩子》,其中有这么一段——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父母对孩子的爱,如果拿捏不好分寸,对孩子来说就会变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张一得心里时时回荡着一句话:我不能失败!这么多的不能失败变成了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于是那年轻的生命便像那玻璃酒瓶般碎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