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历史:塔西佗的《编年史》
古罗马历史:塔西佗的《编年史》
关键词:罗马帝制建立、塔西佗重新被发现
前因
罗马帝制建立:罗马帝国初期,政局动荡,多位暴君执政。
▲罗马帝国标志
后果
塔西佗重新被发现: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和马基雅维利等推崇塔西佗。
▲文艺复兴时期
过程始末
一、塔西佗完成了最后一本著作《编年史》
公元117年左右,塔西佗完成了最后一本著作《编年史》,详细记述了罗马帝国早期的历史。塔西佗是古罗马时期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秉持着客观的原则观察事物。更重要的是,他敢于批判罗马帝国的暴政,以及人们谄媚而虚伪的丑态。
▲这本《编年史》是罗马史必读书
二、塔西佗出生在贵族家庭
塔西佗出生在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一度和小普林尼被奉为当时文学界的双壁。他年轻时就开始担任公职,曾经位至执政官和行省总督。
长年的官场历练,使得塔西佗能够近距离接触国事的决策,还给予了塔西佗敏感的政治洞悉能力。这都是作为一个史学家必不可少的。
四十岁左右时,塔西佗开始拿起笔来写作。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出五部史书,如今有两部长篇没能保留下全稿。
《日耳曼尼亚志》是塔西佗初期的短篇作品。他曾在高卢担任行省官员,因而得以接触到日尔曼人,并发现了不少关于他们的原始习俗。好奇心驱使他深入当地人的部落,去近距离地亲身考察。
比如,他惊奇地发现,一支部落有原始的森林崇拜。他们进入森林举行宗教仪式时,会给自己套上锁链,如果不慎跌倒只能匍匐前进,以这种方式来表示对森林神灵的臣服。再如,另一支部落在上战场前会集体发出一种呼啸声,如果声音较齐就是胜利的预兆,反之则会令他们士气不振。
▲塔西佗
三、塔西佗寻求能够挽救罗马帝国的方法
他还挖掘出日尔曼人的许多优点,比如体魄强健、民风淳朴等。在观察不列颠人时,他赞叹于他们的团结一致,对光荣的追求和视死如归的豪情。身在遥远的高卢和不列颠,塔西佗以热情的笔触描述着他的所见所闻,也因而养成了客观著史的习惯。
客观著史的思想在古希腊时期已有体现,但是塔西佗首次提出了“抽离自我,超然物外”的治史原则,这是西方史学在史学理论上的一大里程碑。
《日耳曼尼亚志》等作品培养出塔西佗客观著史的能力,但这只是小试牛刀,而对时政的不满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塔西佗生活在罗马帝国早期,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皇位更迭频繁的时代。他一生就经历了八位皇帝,当时掌权者间的明争暗斗、政局动荡便可想而知。在图密善这样的暴君当政时,塔西佗正在外省当职,只能战战兢兢地使自身免受波及;在图拉真这样较为宽容温和的皇帝在位时,他便有了可以畅所欲言,通过写作来抒发政治观点的机会。
▲图拉真
塔西佗心系国家,迫切地寻求能够挽救罗马帝国的方法。塔西佗发现,由于独裁君主掌权,史学家不敢再秉笔直书,历史的真相也受到了损害。同时代的史学家不是对统治者逢迎谄媚,就是对其咬牙切齿地痛恨,这两种态度都很难写出不偏不倚的历史。
于是,在对同时代的人感到痛心的同时,塔西佗决定拿起笔来亲自书写。他在《编年史》的开头声明道:“我下笔的时候,既不心怀愤懑,也不会意存偏袒,因为事实上我没有任何理由要受这些情绪的影响。”
▲塔西佗胸像
四、《君主论》问世
塔西佗看到一位皇帝刚去世时,元老院和官员们都克制着自己的表情,既要表现对新帝即位的欣喜,又要体现对老皇帝去世的哀痛,在二者间保持一个平衡,所以感到非常无奈,就用犀利的笔锋,在他的书里记录下这群人的丑态:“流泪时要带着欢乐,哀悼时要带着谄媚”。
著名的“塔西佗陷阱”,出自他所记载的一个故事。两个谋反者被皇帝伽尔巴处死后,有人质疑道,其中一人其实并无确凿的谋逆罪,但皇帝却得过且过、昏庸无能,此人才被含冤处决。
塔西佗在惋惜的同时,也总结道:当皇帝遭人憎恶的时候,无论他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被同样引发人们的厌恶。这个故事直到今天还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时刻提醒着统治者不要落入失去民心的塔西佗陷阱。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塔西佗的著作也被尘封,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被人重新发现。1360年左右,有'文学三杰'美誉的薄伽丘,在阅读过塔西佗的残稿后,对他极力赞扬,并将其介绍到了佛罗伦萨,逐渐为人们所知。后来的马基雅维利,更是借鉴了许多塔西佗对政治权术的分析,并多处引用他的原话,写就了著名的《君主论》。
▲经久不衰的《君主论》
结论
塔西佗的客观主义治史原则是西方的史学传统的一座里程碑,而他更是“惩罚暴君们的鞭子”。他犀利地批判罗马当权者的暴政,警告君主失去民心的危险,同时渴望将人们从道德堕落中唤醒。
【参考资料】《外国军事人物辞典》《罗马史》《马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