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考试|十一:皇家赛诗会,学霸得冠军

有一年,喜欢附庸风雅的唐玄宗李隆基,搞了一次类似于官员赛诗大会的活动。他不仅带头写诗为这次活动助兴,还亲自担任了主评委的角色。

皇帝发出了号召,又率先垂范,朝中百官焉有不踊跃参加之理。经过一番评价比较,唐玄宗御赐一位名叫席豫的官员“诗人之冠冕”荣誉称号。换句话说,席豫获得了本次大赛的冠军。这顶御封的“诗人之冠冕”头衔,一时间使席豫荣耀无限。

唐玄宗组织这样的活动,虽说本意不一定是为了发扬光大大唐诗歌文化,有附庸风雅之嫌,但也反映出大唐朝廷上下,对于诗歌创作的喜爱与重视,以及对于诗人的褒奖与提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诗何以会兴盛发达到那种程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席豫,乃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氏,后徙居河南洛阳,大足元年(701年)进士。席豫自幼聪颖过人,学习成绩超群。十五岁那年,席豫就通过了一科制举考试,但因为要为父亲守孝,所以未被授予官职。此后,席豫又至少通过了三科制举考试。连同进士科,席豫总共获得了五个科举身份,用如今的话说就是五学位加身,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无往不利的考试达人。

入朝为官后,席豫历任监察御史、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郑州刺史、吏部侍郎等重要职务,官终礼部尚书,也算是一位朝廷重臣了。有史家评价称,席豫在科场、官场、文场均获巨大成功,真正是功成名就。做人做到这个份上,席豫无愧此生。

考功员外郎,相当于吏部考功司副司长。考功司是吏部四司之一,负责官员能力业绩考核以及科举考试等事务。在唐代前期,考功员外郎是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也就是说,在朝廷组织科举考试时,出任主考官一职。本书前面介绍过的两位诗人沈佺期、宋之问,也曾出任过考功员外郎一职。后来因为一桩考试事故,才改由级别更高、业务也更对口的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工作。

在担任考功员外郎期间,席豫多次主持科举考试。身为考试达人的席豫,深知学子尤其是寒门学子求学赶考的甘苦,对他们怀有悲悯同情之心,监考过程手段极富人性化。同时,学识渊博的席豫,对于考生的真实学业水准,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在主持科举考试期间,席豫秉公办事,不问门第,唯才是举。经他之手所录取的考生,大多是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这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走上了重要岗位,甚至成为朝廷重臣。席豫此举,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朝野一直认为他是慧眼知人、公正选人的楷模。参加科举考试的广大学子们,也都尊称席豫为“席公”。

席豫风骨高洁,一身正气,为官不畏权势,不媚豪强。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都曾慕于席豫的学识名声,试图将其笼络到自己门下。因为这两位名声实在不咋地,洁身自好的席豫,始终高昂着骄傲的头颅,不肯与她们同流合污。对于安乐公主想做皇太女的企图,席豫表示强烈反对,言辞尖锐激烈、直击要害。对于席豫的言论,朝中不少人这样评价:令人“胆寒畏惧”。

席豫是个具有悲天悯人大情怀的官员。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席豫多次到南方一些地方视察。他发现,当时在南方的一些地方,人们去世后尸首会被送到野外露天安放。席豫认为,这样的习俗,既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卫生,有可能引发疫病。在教化引导当地民众移风易俗,使逝者入土为安的同时,席豫还将这一做法以政府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改变了当地的丧葬陋习。

席豫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不喜奢华,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席豫病重临终前,给家人留下的遗嘱是,自己死后停灵三天即可下葬。停灵时间过长,前来吊唁慰问的官员就多,就会打扰他人,影响公事。办理丧事所需费用,也要根据家中经济条件量力而行,绝对不能向政府伸手,动用公款。来去如清风,席豫是典范。

席豫的诗在当时名气很大,在后世影响却一般般,以至于如今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唐代还有席豫这样一位诗人。没有办法,在唐朝这样一个诗的朝代,杰出的诗人、杰出的诗作,也实在是太多了一些。席豫的名字,被这些诗人、这些诗作的光芒所掩盖,也不足为怪。

总体而论,席豫的诗作还是到了相当水准的。“诗人之冠冕”的称号,不全是浪得虚名。“南山四皓德,东海二疏名。功遂知身退,心微觉道成。霓裳明主赐,鹤驾列仙迎。诏饯出中野,朋欢留上京。灞桥春水溢,稽岭白云生。此去三千里,那堪长别情。”这首诗,题为《送贺秘监归会稽诗》,是席豫写给贺知章的送别诗。全诗音韵流畅,对仗工整,情感饱满深沉,不失为一首佳作。

席豫的《江行纪事二首》,也是上佳之作。其一:“飘飖任舟楫,回合傍江津。后浦情犹在,前山赏更新。树深烟幂幂,滩浅石磷磷。川路南行远,淹留惜此辰。”其二:“江汛春风势,山楼曙月辉。猿攀紫岩饮,鸟拂清潭飞。古树崩沙岸,新苔覆石矶。津途赏无限,征客暂忘归。”诗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把隽秀清丽,又不失雄奇险峻的江流山川,鲜活传神地展现于笔下,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于壮美自然的热爱和礼赞

壹点号谷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