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儿童友好城镇才能真正缓解家庭生育“后顾之忧”

育邻梦

网友提问:校内课后服务,真的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吗?
回复:建成儿童友好城镇才能真正缓解家庭生育“后顾之忧”。

儿童友好城市,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源于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出的儿童具有生命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参与权四大权利,儿童友好的最基本内涵就是尊重儿童的这些基本权利。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联合国人居署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之中,即通过一定的措施,提升原有街区或城市的儿童友好度。

儿童友好城市的关键词是“儿童”和“友好”。儿童友好城市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倡导儿童优先理念,鼓励政府制定实施促进儿童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儿童的健康、教育、福利和安全,促进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的实现。儿童友好城市应包括四个核心要义,即面向儿童的政策友好、人文友好、服务友好和环境友好。为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任务部署,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2021年7月9日上午,国家发改委社会司组织召开儿童与城市政策研究座谈会。

儿童友好型城镇该起床了

工作时间不能带孩子/带孩子的育龄夫妇缺少工作机会、城镇之中没有不花钱的成长陪伴/花钱的成长陪伴也不知道服务成效几何、孩子一个人出门满大街都是安全隐患/长期被家长代管的孩子又缺乏自主独立生存能力......带娃难,已经实打实成为青壮年夫妇直接节育的最佳动机。

儿童,又被称为未成年人和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成年人相比,他们个体小、缺乏生活阅历、只能从眼前获利层面觉察生活安危......养育儿女最核心的付出就是要从生活实践中赋予他们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教会他们成年人应该具备的生存本领。因此,教育就好比为每个孩子穿上适应日常生活的贴身内衣、保暖内衬和御寒外套。

课堂是现代人类社会教陪工作的主要阵地,是国家和民族实现文明成果世代传承的大本营,是集中为孩子们授业解惑的地方。然而,人类追求高效教陪的贪婪之下,几乎将所有童年成长辅助设施都建成了“标准厂房”、几乎所有童年成长陪伴都采取讲授模式。因此,现代教育工作中出现了许多自相矛盾的指令,比如要求增加孩子们的综合运动量,却没有足够供孩子们自主安全锻炼的场地;要求为孩子们的学习课业减负,课堂之外的孩子们却无处可去+升学考试筛选的激烈程度却与日俱增;强调家庭教育在人生成长旅程中的基础核心地位,但职业劳动体制却不为有陪伴孩子学习成长需求员工放行;鼓励孩子们通过多方实践增长见识,但几乎所有自然风景名胜、博物&图书馆、革命历史遗迹等都必须凭票参观且孩子们能够自主&自由前往的却极少......

儿童友好型社会才能缓解职业劳动者家庭生育“后顾之忧”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同理,对儿童友好就是对人类社会的明天友好、就是为国家发展建设储备人才。因此,生育政策宽松的以色列人口出生率一直高居发达国家前列,印度北方邦提出的管制人口生育计划——如果一对夫妇拥有超过2个孩子,将无法享用国家福利与领取政府补助,并且也无法成为地方政府公职人员,也就是说未实行生育计划的印度对所有生育都有补助。

一口食不能养大孩子、一堂课不能让孩子才华横溢、一场趣味活动不能引导孩子百炼成钢......人类成长教陪原本不分科、不分级别,更没有教陪时点限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分工日趋职业化、人类社会文明越积淀分科越精细,近代人类成长教陪工作分工也越来越细致,文化课、艺术课、体育课、甚至跳绳都能成为单一的培训班课。然而,陪伴辅助孩子成长就像烹饪中餐,每种调料都需要适量添加、必须均衡营养供给。所以,儿童友好城镇应该是一切社会公共教陪资源都免费对儿童开放、孩子们能够充分根据自主兴趣选择成长实践内容、家长养育子女的综合价值能够被社会认同。

育邻人的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