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甲骨文是一门“绝学”,它不该是“失传之学”,而应是“不朽之学”

文字,是文明的根基。

传说,远古时候,仓颉创造汉字,引得“天雨粟,鬼夜哭”,因为文字泄露了天地的秘密。

一百二十一年前,尘封了三千多年的甲骨文,也像一道惊雷,划破万古长空,带来了祖先失传已久的讯息。

熔古铸今,弦歌不绝。命运一向待中国人不薄。

甲骨文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字演变和中国上古历史的重要资料。三千多年前的那些人和事物,早已经灰飞烟灭了,但是甲骨文为我们留下了他们存在过的证据。

甲骨文的文字血脉一直流传到今天,但它似乎又离我们太过遥远,目前得到释读的甲骨文单字还不足已知的一半。那么,它注定是一门“绝学”吗?

甲骨文中,有古人的独出机杼与奇思妙想。祖先用甲骨文记事,也用它来认知世界,构建文化的内在逻辑。那些智慧,曾经通天地,泣鬼神,对于今天的我们,也同样适用。

因为,中国人的字,不只用来阅读,它本身即是艺术,亦是生命。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1899年,晚清翰林王懿荣在甲骨上发现了文字,让沉寂了三千多年的甲骨文重见天日。

从再次涉世之初,甲骨文就带着传奇色彩。

坊间有传闻,说当初王懿荣在药店抓药,发现药方里的“龙骨”上有刻痕,经过仔细观察之后,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文字。于是,他把这些“龙骨”买回家,开始了收集和研究。

其实,以王懿荣在金石学领域的地位,古董商或文物贩子得了甲骨,慕名找上门来转卖,才更符合常理。

只是,符合常理的,就不符合常人的猎奇心态了。

王懿荣

从王懿荣开始,一百二十余年过去了,历代学者不断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和释读。目前所知甲骨文单字在4300字左右,而能够确定单字含义的只有1500个左右,不足一半。剩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场攻坚战。

去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贴出“悬赏”:如果有人释读一个甲骨文字,可以获得10万元奖励。早在2016年,也公布过这样的公告。至今,只有一人的研究成果通过了专家审议。

从重现人间的惊天动地,到此后一个多世纪焚膏继晷的研究,再到今天遭遇瓶颈、举步维艰……我们在认识甲骨文的路上,似乎还未抵达中途,就已经接近了能力的极限。

如果祖先在看着我们,会不会有些失望?

直到今天,人们对甲骨文依然有一种好奇心理。

站在博物馆展柜前,我们面对着一小片甲骨,可能完全看不懂上面刻了些什么,却也会默默地看上好久,好像期待与遥远时空的人类发生什么感应。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童年开始。了解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也要从源头开始。

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文里有我们祖先的记忆和文化起源的密码。破解一字,都可能激活其背后的古代世界。

甲骨文,让我们找到历史的证据,破译上古社会的未解之谜。

甲骨上刻的主要是卜辞。不问苍生问鬼神,商朝每逢国家大事,都要事先占卜一下。甲骨文也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

殷商的祭祀和战争活动、日常政务、社会状况,以及与周边方国的关系,都在甲骨文中得以体现。除了祭祀和战争这样的国家大事,卜辞的其他内容也非常丰富,有表示天象的,有日常预测吉凶的,有关心疾病的。

大量的甲骨文资料,让那个遥远时空里的人变得鲜活。早已湮没了的殷商盛世图景,通过一片片甲骨为我们重新拼接起来。

甲骨文,也让我们接近汉字的本源。

作为一种象形文字,汉字的创造和演化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创意和艺术智慧。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被历代学者奉为文字学经典,但是通过甲骨文,我们甚至可以勘误经典,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比如“为”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

但是在甲骨文中,“为”的象形含义是:驯兽师手牵大象,驯化大象的野性,使大象为主人服役,劳作载重。

甲骨文“为”字

是的,在殷商的时代,中原还是有大象的,人们利用大象来生产劳作。到东汉的时候,大象已经向南迁徙很久了,可能许慎也没见过吧。

很遗憾,许慎写书的时候,手上没有甲骨文。我们有了甲骨文,所以能更完整地了解汉字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当时的历史真实。

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使用推类逻辑,比如以阴阳五行来解析天地宇宙的内在结构,用八卦来代表和解释自然、社会现象。文字,也有同样的逻辑。

不同于西方的表音文字,汉字本身与其表达的事物发生联系,形与意相互对应,蕴含可供分析的义理信息。

汉字造字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甲骨文搭建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体系。

'只心便是天。'通过人的体验,完成人与世界的和合。这是汉字的精神。

虽然目前对甲骨文的释读研究,遇到了瓶颈,但我们仍可以通过理解甲骨文,深入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在逻辑,打开感知事物的触角。

如果甲骨文是一门“绝学”,它不该是“失传之学”,而应是“不朽之学”。

甲骨文,浓缩了具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正是因为这种浓缩,给了后人无限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现代艺术和设计能够从甲骨文中汲取灵感与素材。把甲骨文作为视觉形象,实现文化传播的使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就融入了甲骨文元素。现在随处可以下载的甲骨文表情包,也让这一古老文字走进了平常人的视野。

2008年奥运会运动项目图标

全球首套甲骨文字库“汉仪陈体甲骨文” (设计者 陈楠)

是的,我们日常交流并不需要甲骨文,学界对甲骨文的释读或许在短期内仍然进展缓慢……但是,甲骨文独特的形式与内涵,可以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创造带来特别的启示。

正如毕加索、高更等现代艺术大师,回溯到原始艺术,获取新的领悟;我们通过甲骨文,也可以建立新的审美模式。甲骨文独有的间架结构,舒展出盎然的生机,其中蕴含的创造性思维,散发着深邃的感召力。

甲骨之上,有一道浮光秘境。我们情不自禁地凝视。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又像神来之笔。

文字上承载了遥远的记忆,又让我们迸发新的灵感,去写出新的故事。因为文字,我们与祖先有共通的灵犀。

每一个稚拙的字体背后,都曾有一双天真的眼睛,在洪荒之时,真诚地向世界发问。如今,这双眼似乎也在关切着我们,询问着甲骨文今生的命运。

我们,到底该如何回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