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学生的运动风险

今年“六一”儿童节,很多学校都把体育活动作为儿童节的重头戏,体育在学校越来越受重视。上周,北京市教委发布了一份通知,要求全市中小学校每天要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也就是把一次十分钟的课间休息变成了30分钟的课间体育活动。而就在前不久的四月底,教育部发出文件,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更不要说还有很多刚性的对中小学体育课的要求。除了体育课,大课间的体育活动也来了。那么,体育老师够吗?家长高兴吗?安全怎么保障?

体育课或大课间中,学生处于动态中,不同于课堂的静态,此时学校最担心的是安全。学生多教师少,让教师全覆盖管理学生的运动,不大可能。如果学生在校有了磕磕碰碰,学校可能由于疏于管理要承担全部责任或部分责任。所以,平时学校宁可把学生关在教室内,尽量减少户外运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整体体质下降,视力不佳。显然,为了安全把学生关在室内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国家下发一系列文件,旨在增加学生在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体质。比如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刚刚下发了《关于开展“五项管理”实地督查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1〕37号),要求为进一步推动“五项管理”(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相关政策规定落实落地,将“五项管理”落实情况举报内容及方式公告出来,争取全社会的监督。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上来说,没有人可以绝对把握意外事故的发生,但是懂得风险管理的人,一定不会遇事惊慌失措,因为一切都在其预料之中。学校要本着既要防运动中的“黑天鹅”也防“灰犀牛”的原则,对运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首先,抓住学生主体,做好预防工作。学生是运动的主体,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教育管理,根据人体力学和动作要领,做好准备动作、放松动作,让学生自觉规避运动中可能出现的损害。

其次,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设计体育课和教授动作时,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学校要把体育锻炼纳入常态化管理中,与其他科目同样对待,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防止突击性的单项运动训练。

再次,学校要做好家长工作。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来提醒和保护学生的安全,不能因噎废食而减少体育锻炼。家长也知晓体育运动对孩子的好处,只不过怕耽误学习或者怕受伤。学校可以以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委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体育锻炼的方法,转变“唯分数论”。并请家长也在家庭中做锻炼的榜样,家校合力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

最后,出了意外伤害事故,家校双方要有合理的解决途径。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用法律手段保护各方的利益。只要学校在正常的教学范围内,大多数家长是理解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