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建设的技术路线

“双高计划”建设的基本路线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开放合作为路径,以完善治理为保障,以提升能力为目标,是“双高计划”的技术路线。

)提升能力是目标

“双高计划”立足于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切实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是打造人才培养高地,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功能和特色,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要推进三项工作。首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更高质量就业为核心价值取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开齐开足开好思政课,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养,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其次,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健全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优化培养过程设计、完善配套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考核评价办法。再者,系统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创新。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创建基于模块化课程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着重将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

二是打造创新服务高地,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应用技术研发和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巩固人才培养、特色升级的“加速器”。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要抓好三个融入。首先融入产业发展。结合院校办学定位与特色,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及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依托专业群建设科技攻关协同创新平台、应用技术服务平台、智库平台,服务产业链细分领域的技术攻关、工艺开发与改进等,推动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其次融入行业企业发展。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以横向技术服务项目、教师企业工作站等为依托,推动创新成果向行业企业集聚,助力区域内重点行业、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最后融入人才培养。将平台建设与专业群建设统筹推进,鼓励教师走进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反哺”专业群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

)专业群建设是核心

专业群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也是“双高计划”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

一是对接产业发展与主流技术,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跨界教育的新型组织形态,专业群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和主流技术,搭建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沟通的桥梁。首先,精准匹配产业链或职业岗位群,将“教”“产”之间的映射落细落小。集中表现为专业定位及服务面向匹配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结构匹配产业结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匹配岗位知识技能点,专业教学内容匹配岗位职业标准,专业教学过程匹配岗位生产过程等,构建教师与企业人员互学、教学与应用技术研发互促、学校资源与区域产业资源互用互补的格局。其次,成为推动形成“产业发展(要求)→院校作为→产业发展升级(新要求)”环形系统的核心动力。作为职业院校高水平办学的载体,专业群将产业发展(主流技术)需求经过“教育化”“课程化”后,转变成管理规程、专业群组、课程体系、技术项目等,融入人才培养、治理体系优化、技术创新服务,通过打好“组合拳”推动产业发展升级,循环进阶。

二是聚焦人才培养与特色凝练,强化内涵建设。从元素聚集上看,专业群囊括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并辐射结构化教师团队、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院校内涵和特色的集合体,直接服务人才培养这一中心职能。首先,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走向结构化和模块化。要求学校动态对接产业链或岗位群,促进重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课程安排,通过专业集群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和最优发展组合。其次,促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专业群的核心特质是“重组”,为满足构建并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需要,需打破传统教研室下教师资源的组织形式,可依据基础或平台类课程、模块或方向类课程发生重组,建设校企联合、专兼结合、协同发展、合理流动、整体提升的教师团队。再次,促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专业群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岗位群的整体认知,由面向单体专业转为服务专业群组,实践教学项目、实训基地都需重新设计、实施,实践教学资源集约、共享的需求更为迫切,从而保障面向产业链或岗位群的实践体系系统化,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三是着眼资源整合与治理优化,重塑办学形态。办学形态重塑是教育与产业多重变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双高计划”要突破的现实课题。专业群对办学形态的重塑集中体现在资源整合与治理优化。首先,资源配置指向更集中,高效流通增进资源效益。传统实践下,单个专业之间的资源相通性弱、联结性不强,有的重复建设,有的短缺严重。专业群发挥集聚效应,先打散原来分离的课程、教师、实训基地、技术平台等资源结构,再重组整合到专业群的整体目标上,基于“一盘棋”,使资源有序高效流动、相互支撑,实现资源整合效益最大化,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其次,治理体系重构更开放,柔性管理保障多重目标实现。专业群通过“重组”“聚集”等形式突破壁垒障碍和刚性约束,可以很好地应对产业调整快速化、生源类型多样化、学习需求个性化、教学边界模糊化等多重挑战。微观层面采取以群建院形式,对接市场更有效;中观层面以项目推进群间协同,释放潜能、高效合作;宏观层面形成政府市场院校协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提高院校抵抗风险和危机的水平和能力。

四是瞄准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突出集群贡献。院校要保持与产业界的能量信息沟通,除了输入,还需输出,专业群除了具备优质人才供给,还搭建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提供高效的技术研发与转化、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水平等功能,是推进沟通平衡的有力载体。首先,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以专业群为载体,加强同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深度合作,建成区域技术技能积累中心,汇聚师资团队、研发平台、专业优势等资源,广泛参与产业科技平台建设,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科研技术服务。其次,服务行业企业技术进步。专业群面向高端专业与产业高端,建设产教融合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致力于科技开发、技术攻关、成果推广,服务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再次,服务职工素质提升。产业生态升级加快了一线工人的岗位轮转速度和频次,对接产业链(职业岗位群)的天然属性使依托专业群开展职业培训比以往针对性更强,能够助力企业职工的转岗、轮岗、晋升,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效益。

(三)开放合作是路径

“双高计划”通过校企协同、育训并举、国际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对接、国内与国外对接,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舞台、走向现代化搭桥建路。

一是校企协同,丰富办学形式。基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跨界性特征,高职院校要坚定面向市场、服务发展的办学方向,依靠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实现多主体办学,通过与行业领先企业搭建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共建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办学载体,促进专业共建、师资共培、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提升办学效益。

二是育训并举,释放办学活力。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是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也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育训并举,面向在校学生及全体社会人员开展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同时,探索建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通过育训结合、书证融通,进一步释放办学活力,促进办学模式、办学形态变革。

三是国际合作,提升办学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双高计划”打造“世界水平”的必选路径。高职院校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标准、数字资源和高水平专家,实现境外优质资源“引进来”;通过“鲁班工坊”建设、海外培训等方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服务优质产能“走出去”;通过院校合作、校企合作、政府援外等方式,加强国际职业教育服务,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与国际社会共享中国职业教育模式、标准和资源,助推国际影响力“再提升”。

)信息化技术是支撑

“双高计划”顺应并体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明确提出要加强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治理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互联网+职业教育”支撑体系。

一是引入信息技术强化办学资源建设。在硬件资源上,通过互联网+技术,搭建集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后勤于一体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强化信息技术基础能力建设,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数字校园;在软件资源上,校企合作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在线教材等资源建设,为信息化教学提供高质量资源保障。

二是促进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加强对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并适时发展新兴专业;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培训,促进教师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同时,还要优化教学过程,开发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推动实施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变革,打造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智能评价系统等。

三是借助信息技术推动内部治理改革。建立校本大数据中心,健全数据管理与应用机制,提供决策支持,优化管理流程。推进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模式改革,使信息技术全面服务于院校内部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诊断与改进等,塑造新的院校发展生态,促进教学改进、管理优化、绩效提升。

)完善治理是保障

当前,党中央聚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在此背景下,“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以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为目标,持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质量治理机制,形成政府、院校、社会、市场协同共治的现代治理体系。

一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以章程为统领,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逐渐形成适应办学形态变革需要的内部治理结构。首先,科学统筹学术治理与行政治理,赋予学术组织在决策、指导、审议、评定等方面充分参与院校治理的权利。其次,注重治理模式与办学形态相适应,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用好专业设置机制、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实现由层级化向扁平化转变。最后,建立由办学相关方代表参加的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发挥咨询、协商、议事和监督作用,在院校自治基础上推动政府、院校、社会、市场多元主体共治。

二是健全质量治理机制。办学质量是“双高计划”建设成效的基本标识,需要全校上下在时态、语态、状态、心态上与“双高计划”要求保持一致。首先,要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的理念,在全校范围内树立质量意识、形成质量文化,将质量治理内化为院校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其次,以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校本数据中心为支撑,从学校、专业、教师、课程、学生等多角度、多层面,推动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最后,完善质量多元评价机制,发挥院校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考核评价,健全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33期)

关注公众号看专业文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