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王羲之《丧乱贴》的精妙之处——笔法篇

《丧乱贴》是王羲之行草书的代表作,代表了魏晋行草书的最高峰,是历来学习王字之人的必临法帖。

然而,《丧乱贴》是一件非常难学的书帖,知其精细者不多见,得其神采者更是寥寥无几。

《丧乱贴》的精妙在哪?我们又如何能掌握其运笔精髓?《书法魅影》头条号将在近期出系列文章详细说明其艺术魅力,分为笔法、结构、章法等篇目。

一曰笔法:

“精”、“方”、“厚”

《丧乱贴》的笔法是王羲之晚年成熟的运笔风格,毫无篆隶之影,而为纯粹的行草书。

整体上,其笔法用三个字概括:“精”、“方”、“厚”。

“精”指用笔特别精到:它的每一笔画都交代的非常清楚,无论起笔、收笔还是牵丝,笔锋异常细腻,与《兰亭序》类似,这种精致的感觉是娴熟的侧锋运笔功力,很多初学者难以写出这样的笔法,所以不建议初学者学习临摹,等自己能很好地驾驭侧锋用笔时再学亦不迟。

当然这种精致的笔画可能并不是王羲之真正的面目,毕竟《丧乱贴》是双钩填墨本,非真迹也,因此,高手往往不会刻意追求其精致的笔画,而是用自己惯用的笔法,或者说自己实际能书写的笔法去临摹,有些笔画没有那么精致都没有关系。就算你能完美写出其精致之美,那也只是得其形而已,其真正魅力并不在此。

“方”指其用笔尖角方棱较多。起笔处方角很多,行笔迅速直挺,整体显得异常“露骨”。

由上图可以明显看出,《丧乱贴》与《姨母贴》、《平安帖》的用笔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与带有篆隶意味的《姨母贴》相比明显不同,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丧乱贴》扫去了篆隶之意,它与《平安帖》相比又少了点画的提按变化。

“厚”是行草书用笔的关键所在,指中锋用笔的感觉,是初学者不容易写出的味道,一般书家都从篆隶中寻找“厚”的感觉。

上图这种用笔就属偏薄之病笔!

古人用笔:“宁厚勿薄,宁涩勿滑”,其实就是指中锋用笔的要求,功力不深者往往易写地薄而飘滑,这种“厚度”很难描其形状,它是一种感觉,古人为了描述这种感觉就用“屋漏痕”、“印印泥”之类的名词,其实找到这种感觉很简单,去临篆隶就好。

当然“精”、“方”、“厚”的概括只是整体上的基本风格,其具体的笔法特征仍有细微差别。

《丧乱贴》笔法真正耐人寻味的地方到底在哪?请看下文:

精妙之处

如果整个作品中方直笔过多,就会感觉僵硬呆板,起笔的露尖过多,就会过于张扬,所以在这种风格的笔法下需要其他笔法进行调节,那就是圆笔和藏锋。这种不经意间的小变化才是王羲之的精妙之处,这种细节处理不仅增强了用笔的丰富性、显示了书写者深厚的功力,更能让字变得灵动乖巧、活泼可爱。这种感觉不易理解,需细细体会。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下面举例说明:

“再”字基本就是整篇的风格,没有过多的其他笔法,除了图中所指的那一笔。

在整体“方直”“离”字中“1”处的横画起笔用提按来展现圆笔,“2”和“3”处均为弯曲的线条,也就是圆笔,原贴与右侧字比较就明显灵动得多了。

右边的字与左边原贴字相比,神采差了太多!

“当”字的上半部用笔异常丰富,一笔之中展现“圆——方——圆”的丰富变化,节奏感强烈,很好的表现了王羲之用笔的精到。可以说这一笔非常难写。

这两个字的中,关键在于“箭头”所指之处,如果不是圆笔,则其字必然呆板。

《丧乱贴》这种能玩味的细节实在太多了,这种方圆、藏露的转化运用需要我们慢慢消化,能在创作中灵活运用。

《丧乱贴》前文书写节奏较为缓慢,其方直笔较多。

《丧乱贴》后文转入草书加多,曲线增多,与前文形成对比。增强全篇的美感。

值得注意的是,《丧乱贴》中用笔的精妙还体现在对用锋的技巧上。

这个“获”字可以说完美的利用了毛笔的各个面,其笔锋在转折之处基本都换了面,完美诠释了“八面出锋”之理。

不仅笔锋要换面,而且提按丰富。

对于笔锋的运用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王羲之的用笔更为耐人寻味,以后小编会专门出视频和文章去探讨。

看到这里,相信读者应该对《丧乱贴》笔法的精妙有所感悟了,初学王字的书友们不用着急去消化这些笔法,认识到其精妙之处就足以,消化其精髓和神采需要长时间的磨炼才行,没有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锤炼,是难以掌握其要领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