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处世不舍仁——《论语》悟读【403】
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当与古人争。
《论语》第十五篇第三十四章:
【原文】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民众对于仁的需要,超过对水火的需要。水和火,我看见有人死在里面,却没有见过有为实行'仁’而死的。”
【悟读】
道自静中悟, 德从宽处求。
大道至简,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之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人道地道天道,道道相法。天人合一的状态就是善的状态,即趋吉避凶和趋福避祸;而天人相离的状态就是恶的状态。
立身处世,不舍仁德。《中庸》说“仁者,人也”,意思是仁即人也。换言之,没有仁就不是人了,此章夫子阐述了“仁”是人性之本,有益于人的健康成长,可人们却往往认识不到他的重要性。
水火,如同空气、阳光,皆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孟子.尽心篇》里面讲,“民非水火不生活”,人要生活,须有水火。可是,水和仁德之于人,哪个更重要?本章夫子强调仁德更重要。没有水火,人固然不能生活,但最多是一死,可没有了仁德,就不能称其为人了。
夫子在《论语》中还多次强调了君子“杀身以成仁”的道理,君子须以仁义和品德立世,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成就自己的好德性。
仁,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和同情等;德,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品质和规范等;仁德是指趋利避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仁德,要求我们首先要做一个人,其次是做一个好人。它作为一种优秀的品质,已经深深的融入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据传,“做一个人”也是民国先生胡适的生存哲学。或许,我们的人生追求不必太刻意,首要的是“做一个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