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 太原晋祠
到了太原,告别郭师傅。我们住在太原火车站附近的全季酒店。安顿好后,我出去觅食,想不到旁边500米处就是山西大学。在校内吃过晚餐后,在校园内转了一转,学生不多,才想起还在暑假中。第二天早上,朋友身体不适,在酒店休息。我独自一人打车去晋祠。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称晋祠。自《山海经》始,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齐、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
晋祠始建于北魏386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建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増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王体的中轴线建筑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晋祠有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有三绝:宋代侍女像、周柏、难老泉,有三匾:水镜台、对越、难老,都基本在中轴线附近。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六合为家”的英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了拟人化的评赞:“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莹氖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住方圆以成象,体圣贤之屈伸;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对晋词的建筑及夜景,也作了诗意的描绘,“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
李白诗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郭沫若诗“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水磬,飞梁芊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姿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水镜台规模壮观,台上东部为明代建筑,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西部戏台为清代补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
戏台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
会仙桥,明代石桥,相传四月初四位仙人在桥上约会,故名。桥长6米,宽3米,桥面中部凸,东西各有台阶数级,南北有石栏围护,两侧均有题字。
经过会仙桥,看见金人台。四角各立有一尊宋代铁铸武士,为晋祠镇水护祠。与之遥遥相望的圣母殿中侍女群像,她们的阴柔之美与铁人的阳刚之气,形成鲜明对比以及美学的平衡感。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铸造水平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神态威武,英姿勃勃,代表了北宋时期冶铁和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
对越坊和献殿之间,左右有钟鼓楼。钟鼓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
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梁架很有特点,只在四椽栿上架一平梁,简单省料,轻巧坚固。四周槛墙,上周棂栅,雄壮敞亮,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下图为网上下载
献殿的建筑很有讲头,我在旁边蹭听一导游大姐讲了好长时间。金代建筑还保留唐风,梁柱起承重作用,斗栱硕大。
非常简洁
柱头皆为五铺作,华栱作平昂状;补间则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耍头作下昂状。斗拱约合《营造法式》所规定之五等材。保留了宋早期建筑之特征——普柏枋出头,阑额不出头。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因其是方形,水中又多鱼,故名鱼沼。沼上架有十字形桥,古人本有"架桥为虚,若飞也","飞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说法,故曰"飞梁 "。 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沼中还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桥边缀勾栏(勾栏是后代补建,原作没有栏杆)。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实为罕见,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有极高的价植。石材为汉白玉。
鱼沼飞梁以西就是宏伟壮观的圣母殿。它背依悬瓮山,前临鱼沼,左、右是善利泉和难老泉,坐西朝东,独居中轴线末端,冠于全祠。它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一说为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年))是现存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大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蔚为壮观,其形制、规格和构筑方法以,是我国宋代建筑中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大殿作重檐歇山顶,通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近似方形。四周围廊,前廊深两间,廊下异常宽阔,大殿"付阶周匝"的做法,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实例。殿堂梁架采用"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形式,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殿周柱子均向内倾,形成侧角,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从中间两根柱子向外逐次升高2公分),造成升起,致使屋檐曲线弧度显著,打破建筑轮廓僵直的格调,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美和稳固力。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圣母殿前的木雕盘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有近千年的历史。大殿前廊柱上雕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豪放健美,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年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
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殿中存有宋代精美彩型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主像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端坐木制神龛内,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统治者形象。其余42尊待女像分列两侧,待女像身高与真人相伤,姿态自然,神情各异,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亳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有的伺侯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各自有鲜明的个性和气质,口有情,目有神,让我们看到是宋代宫廷生活的典型人物造型和北宋社会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真实人物,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雕像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外,其余都是宋代原塑。【展板上介绍说是33尊侍女像,存疑】
其中最出名的是戴红花的一名侍女,居然脸被蒙着。不过隔着栅栏这个角度也看不清,导游把她手机里的给我看。眼角似乎还有一滴泪。
最右边靠近主像的侍女看起来地位较高,是捧印的。
这个是宋代原建
中轴线走完,走北线和南线。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李世民兴兵晋阳反隋,怀疑唐代的“唐”也源自于此。
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幸晋祠,亲撰铭文,刻石立碑。全碑1200多字,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开创了行书上碑的先河。
庭院中还有一块“太平兴国”碑的复制品。原名为“新修晋祠碑铭并序”碑,俗称“太平兴国”碑。为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宋太宗赵光义下诏立碑。其主要内容为:歌颂了北宋开国帝王文治武功和平定北汉的丰功伟业,描述了重修唐叔虞祠的盛况,表达了北宋君臣期望借重修唐叔虞祠来保佑大宋皇权永固的思想。此碑是研究北宋平定北汉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研究唐叔虞祠、圣母殿历史变迁的重要史料。【复制展板,感觉写此段话的人是经过语文阅读理解概括中心思想训练的。】
唐碑亭侧后方,是唐叔祠
大门也就是寺庙的山门内,有元代乐伎塑像,十四尊,分别持有笛子、琵琶、三弦、拔等乐器,是研究元代服饰、礼乐制度以及音乐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西周晋国宗祠,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元至元四年(1267年)重建,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殿内主供西周时期唐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胞弟,因其封地为唐国,而古代兄弟排行有伯仲叔季之称,因此称为唐叔虞。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山西简称晋由此而来。
这里还有个“桐叶分封”的故事。圣母殿前多块匾上也有提及。西周时,年幼的成王姬诵即位,一日与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随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叶,剪成玉圭形,说:“把这个圭给你,封你为唐国诸侯。”天子无戏言,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史记》称此为“剪桐封弟”。
唐叔虞祠大殿。
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 周柏,又名“齐年柏”,也名卧龙柏,这是由于它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人们以卧龙之名称之。这株古柏从周代至今,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挺拔,树影扶苏,姿态优美,半躺半卧,悠然自得。这棵古柏,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树高17.44米,树5.58米,主干直径1.77米。这棵古柏引来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的赞誉,历代讴歌者甚多,宋代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歌颂它。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周柏并称“晋祠三绝”。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田地。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
在难老泉亭后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官。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这里有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据传,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出嫁后遭婆婆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婆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存心刁难。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见一位骑马的老人向她讨水饮马。虽然这一担水她好不容易从远处挑来,但是善良的柳氏还是把这一担水全送给老人饮马了。等柳女返回重挑时,老人送给柳女一条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但千万不能把鞭子提出瓮外。柳女回家一试,果然灵验,后来,婆婆发现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瓮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回娘家,偷偷察看,发现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宝贝,伸手过去把马鞭提出瓮外,顿时,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正在娘家梳头的柳女闻讯赶来,情急中她一手扶草垫,一手执木梳,披散着还没梳好的半拉头发跑回家中,顾不上喘气,就慌忙把草垫在瓮上一扣,自己奋然一跃坐在了瓮上。说也奇怪,柳氏坐到瓮上后,水势顿时变缓,一下子由汹涌的大水变成了涓涓的细流,顺着草垫子不停地在外流泄,不ー会,村里的大水也渐渐地退了。人们纷纷赶到柳氏家中,只见她端然坐在水瓮上,一手持梳,一手挽发,正在安详地梳头,不管人们怎么呼唤她,她也不应声,临近一看,原来柳氏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从她坐的水瓮的草垫下涓涓流出,这就是潺潺不息的“难老泉”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楼内望有一尊端庄秀丽的水母型像。
南北两地的农民经常为争水互斗,屡有伤亡。后来官府出面“调解”纠纷,在潭边支起一口滚沸的油锅,置入十枚铜钱,让双方各派代表从油锅里取出铜钱,以确定水量,并言明判定之后,永免争执。北岸这边走出了一位张姓青年,勇敢地从滚沸的油锅里取出七枚铜钱,于是北渠的农民就永得七分水量。可那青年受烫伤过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个故事有塔为证,一湾碧水中立有“中流砥柱”的石塔,塔前石堤南三北七凿有十孔圆洞,清澈的泉水沿人字渠南北两向涓涓涌流。此塔又名“张郎塔”。
晋祠很美,但是周边环境和服务要吐下槽。晋祠在太原市区南部,离市区25公里,我打的花了70多元。快到晋祠时,遇上修路,眼看就要到了,三百米堵了20多分钟。一个三角地带,两边都打围修路,在暑假旅游高峰期,可以优化一下工程组织方式嘛。下车后,进了一个脏乱的区域(可能是停车场,我快步走过,没仔细看),不少农村野导游围过来,我赶紧跑了。去买票时咨询解说服务时,告知我解说都在开会,要解说至少等一个小时。我去,当时快9点了,正式游客即将大量进入的时候,开什么会啊,不过售票工作人员也告诉我,有微信方式的电子解说和租借的电子解说仪。我进入大门后,正在手机上寻找晋祠微信公众号时,有一个带牌的年轻女孩走过来说可以提供解说服务,费用80元(官方也是80元)。我无奈地请她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