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节气】大寒,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
人不可无志。
人生若如四季,读书人功成名就后的风光自是春夏,但尚未发迹前的艰难困苦堪称“寒冬”。譬如明朝初年文臣领袖宋濂。
宋濂自幼酷爱读书,但家境贫寒无力购买,只能向乡里藏书之家借来抄录。因为约定了归还日期,夙兴夜寐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其他季节也就罢了,每到冬天,“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即便如此,也不会停止抄书。
有志于学,便不辞劳苦。
“天大寒”虽然并非“大寒”节气,但寒风砭骨却是如出一辙。
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天寒地冻到极点,寒冷至此无以复加,故谓之“大寒”。今日大寒。
“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
二十四节气最后出场的大寒,与年终岁尾不谋而合,悄悄埋下了春天的种子。
大寒已至,春天还会远吗?物极必反的规律,佐证着我们的期待。
大寒一过,又是一年。
“大寒”节气之后,人们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新年”积极准备。
“大寒小寒,杀猪过年”。
随后而至的腊月二十三“小年儿”,将“新年预备会”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对于农人而言,一年四季都是忙碌的。
“大寒小寒无风自寒”,此时的土地虽然不能耕种,但农人们也没有闲着:优选明年的种子,储备肥料,关照牲畜保暖……冬藏春种,周而复始。
大寒三候。
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动植物比人更早感应到自然的变化,顺时而动的本能帮助人们划分着时令。
一候鸡乳。
大寒之后,母鸡开始下蛋。
今天的母鸡,无论什么季节都能保持稳定的产蛋量;但在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中,产蛋量在冬天锐减。对人们而言,鸡蛋不仅是营养品,更是农民们年终岁尾的的一笔收入。
对于“困”在紫禁城中的皇帝而言,鸡蛋还有可能是奢侈品。
清光绪帝在位期间,最喜欢的食物就是鸡蛋;市面上几文钱的鸡蛋,进了皇宫就变成30两银子一枚。光绪帝为此十分内疚:觉得自己一年只鸡蛋一项就要吃掉几万两白银。有一天,他问自己的老师翁同龢是否吃得起鸡蛋;深谙宫中层层盘剥黑暗的翁同龢不敢实话实说,“吃不起,逢年过节买一两个,给孩子们解解馋,平日里根本不敢做此想。”
二候征鸟厉疾。
“征鸟”指的是翱翔在天空中诸如老鹰、大雕一类的猛禽。彻骨的寒冷仿佛激发了它们的斗志,“大寒”正是它们最具战斗力的时节。
《神雕侠侣》中的“雕兄”,满足了我们对这一类猛禽的期待:内力深厚,勇猛无敌,重情重义……杜甫《画鹰》诗云:“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画卷之上忽然生出肃杀之气,原来是矫健的雄鹰裹挟着风霜而来……
三候水泽腹坚。
大寒之后,孩子们的乐园。此时水中的冰已经冻得极为结实,一直延伸到水中央。
不过,安全起见,一定要尽量避免到人迹罕至的冰上游玩。
周润发主演的《孔子》中,寒冬腊月仍行进在路上的孔子师徒一行人,驾马车路过冰面时发生冰裂,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以及一车书掉在了水中。虽然水中冰凉刺骨,但为了多“抢救”一本书,颜回反复在水中捡拾。最终体力不支,活活冻死……当然,历史上颜回并非因此而故去,但与其向道之心之坚定,如出一辙。
古人认为:
若大寒时节母鸡不下蛋,说明风俗败坏,有淫乱祸事发生;
若“征鸟”不能展翅翱翔,说明国中奸邪小人不能被铲除;
若冰层不够坚厚,说明国君政令无法下达,难以推行。
寒冷的冬季,少不了温暖的食物相伴。
老北京人的驱寒糕,广东人的糯米饭,其原料都离不开热量与糖分都极高的糯米,只是形制有所不同。
“糕”与“高”谐音,年终岁尾讨个好彩头,心内欢喜。
南京人则会为自己准备一盅热腾腾的鸡汤。
虽说寒冷总会让人“缩手缩脚”,但“寒冷”却也是这暖心食物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尾牙祭,是大寒特有的习俗。
白斩鸡,则是席面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以前曾有个有趣的说法:鸡头朝向,就是老板想要解雇的对象。
宅心仁厚的老板为了让员工安心,往往会让鸡头对着自己……
一年到头,总有一份安稳给到辛苦付出的每个人。
冬日将尽,春光欲来。
坚冰深处春水荡漾,悬崖百丈花枝犹俏。
生灵们静静地等待着一场生命的厚积薄发,而这片广阔的天地又将迎来新的轮回。
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再次回到原点的我们,已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