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 只因“脾阳”少! 张仲景补脾阳的方子, 治好口臭

人为什么会口臭?我用一张医案告诉你,脾虚,尤其是脾阳虚,容易让人口臭。

曾经有一名男性,年50岁。就是口臭。

他那个口臭,特别严重,给人以酸腐感,好像是什么东西,在他的肚子里烂掉了。

这个人很苦恼。他说,他从40多岁开始,就有口臭的毛病,后来逐渐加重。白天在办公室,他时刻都得戴口罩,而且轻易还不说话。

点击加载图片

当时,我查看舌脉。发现脉象沉迟,苔白滑,舌淡,边有齿痕。

询问平时饮食和二便,得知喜欢吃热乎的,凉的冷得受不了,一吃就拉肚子。即便不拉肚子,一天也如厕好几次,常觉腹胀。

此症状乃是清阳不升,阴浊不降。

开一张配伍,但见——党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制附子(先煎)。

这是张仲景理中丸的变方。

但是,令我想不到的是,患者用药大概十几剂以后,口臭大大减轻,而且大便成型,规律了不少。平时腹胀之感也缓解了。每日大便1到2次。

最终,患者诸证悉平。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说得“说得不升、阴浊不降”,又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如我开篇所述,这个人的问题,就是脾阳不足导致的口臭。

点击加载图片

我们都知道,人的脾胃,中医讲叫做中焦。中焦呢,《黄帝内经》说,如“沤”。就是说,水谷在这里腐熟。腐熟的过程,你得有阳气来支撑。脾阳足了,腐熟就顺利,水谷精微之气就会被生化出来、输布到四肢百骸,同时在腐熟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浊气,才会有力量将其降泄出去。这就是清阳升,浊气降。

但是呢,你的脾阳如果不足了,中焦有寒了,那坏了!水谷精微之气化生输布就没有力量了,浊气也没有办法降泄了。于是,浊气不降反升,到了嘴巴里,形成了顽固口臭。

上头医案里的患者,有明显的脾阳不足的表现。脉沉迟,舌淡苔白滑,边有齿痕,这就是典型表现。脉沉,主病势在里。脉迟,主寒邪凝滞。这就是寒邪在里了。舌淡苔白滑,说明阳气虚弱,温煦失职,水湿不化。边有齿痕,说明阳气亏虚,舌体失养。

由于脾阳不足,运化失常,所以这个人便溏、腹胀。脾阳不足啊,他就喜欢吃热乎的,所以饮食上喜热恶凉。

这个时候怎么办?当然要温补脾阳了。

上述配伍,如我之前所说,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的,理中丸的加减。理中丸的标配,就是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临证中,人参常常换作党参。这里头,君药是干姜,温中散寒。人参、炙甘草健脾,白术健脾燥湿。我老师用方的时候,白术重用,目的是健脾燥湿,改善患者脾虚便溏的基本问题。这算是临证的用药心得之一。

点击加载图片

当然,只这么用,恐怕温阳散寒力道不够,于是加入温补脾肾之阳的制附子。

这就是基本意图,很简单。

我把这个东西写出来, 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

现实生活中,口臭是一个常见的毛病。许多人可能和我当初一样,认为口臭多和胃热有关系。事实上,大部分口臭,也确实源于胃热,或者中焦湿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中焦脾胃虚寒所致的口臭,近些年屡见不鲜。这可能与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关系。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用温中之法来应对。

文中所述的配伍,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在个别药物的用量上,很多时候是需要变化调整的。所以,它只能是提供一种借鉴。非专业读者,最好不要照搬,而是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来借鉴。制附子有毒,应用须多加小心。总之,它的辨证要点,就是脉沉迟,舌苔白滑,脾虚便溏,喜热恶凉。有些人,口臭源于胃阴不足,虚火上炎。这个时候用理中丸加附子,就彻底坏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