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入鼻,鼻炎消!一张方子,化解打喷嚏、流鼻涕,学问讲给你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冬天气温低的时候,特别常见的过敏性鼻炎吧。

为啥说这个话题呢?

前几天,一位读者在后台和我诉苦,说自己今年的过敏性鼻炎,特别严重。

我问,怎么个严重法?

她回答,就是早晨起来以后,喷嚏连连,然后就开始流鼻涕,像流自来水一样,得用毛巾接着。别的问题没有。而且,这个现象,是今年入冬以后,尤其是这几天降温以后出现的。在以往,可没出现过。

听她这么一说,我立刻联想到好多年前,我在经方应用研讨班上,听老师说过的这么一张医案。我觉得,那个例子,和此患非常类似。

我把此案找出来了,现在和你分享。我也希望和我诉苦的那位朋友,可以看得见。

说的是啊,有这么一个女子,年48岁,也是患有过敏性鼻炎,病史20年。别管是西医的脱敏疗法,抗菌疗法,激光疗法,还是中医的汤药、针灸,能用的招,几乎都用了,不好使。

结果,到了这一年冬天,她也开始流鼻涕,尤其是早晨起来以后,啪啪啪先来几个喷嚏,紧接着鼻涕就流出来了,止都止不住。

怎么办啊?思来想去,这个人决定还是再看看中医吧。

刻诊,见鼻粘膜苍白水肿,舌质偏淡,脉象浮弱,舌苔薄白。

这时候,给她看病的老中医说了一句话:“寒气在这儿堵着呢,阳气进不来啊”!

于是,略一寻思,写了一张配伍——

桂枝12克,制附子9克,细辛4克,辛夷花6克,黄芪15克,甘草4克,生姜3克,红枣3枚。

所有这些,水煎服。制附子需要先煎。

结果,你猜怎样?患者才用6剂,打喷嚏,流鼻涕等问题都缓解了。原方再用6剂,20多年的顽疾,竟然痊愈,而且随访两年未曾复发。

这张验案,据说在30年前的《福建中医药》上刊载过,在当时来说比较有影响。

这里头什么道理呢?

你看啊,这个患者,流鼻涕,鼻涕如清水,鼻粘膜色苍白,而且舌淡,苔薄白。这说明什么?是不是有寒啊?她的脉是浮弱的呀!啥是浮弱?浮,代表正邪相争,寒邪确实存在。弱,代表正气虚弱,身体想要把寒邪推出去,但力气不够啊!

所以说,她的发病机制就是这样的:身体本来就正气虚弱,阳卫之气不足。冬天的时候,正气不存于内,于是邪气就欺负她,寒邪赖在此人的肌表不走。人之肌表,属肺。肺,和鼻窍相连。于是,她的鼻子开始有反应。这个反应,具体说,就是发痒,流鼻涕。这个时候的鼻涕,就是肺气受寒邪侵袭,无法输布津液,所形成的痰湿。

虽然说,这个患者,用脱敏疗法,用激光疗法,治了一大圈。但是,她正气虚弱,易受寒邪袭扰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用老中医的话说,就是寒气始终在这儿堵着,阳气说啥也进不来。因此,要想彻底改善,就必须在散寒通鼻窍的同时,强补阳卫之气。这才是关键。

那接下来,咱们就看看医案里的方子吧——

桂枝12克,制附子9克,细辛4克,辛夷花6克,黄芪15克,甘草4克,生姜3克,红枣3枚。

这里头,辛夷花是传统的通鼻窍的药材。细辛散寒之性很强,也有通窍之性。接下来你看,制附子、黄芪、桂枝,这三味药是不是补肾阳、壮脾肺之气,温阳化气通经脉的呀?这三个,就是点睛之笔,为患者补正气啊。生姜、大枣、甘草三味药,入中焦,增气血化生之源,令清阳之气升于头面。这样一来,患者才得到了标本兼治,20年的鼻炎,霍然而愈。

说起来,这张医案里的病例,还是很典型的,有代表性。本文最初提到的那位读者,与之极其类似。故而,我拿出来,做仔细剖析,和您一共品鉴。

当然了,文中所述的配伍,我希望读者朋友们不要盲目尝试。其中的制附子,有毒,煎煮时必须多加留意,须有专人指导。细辛,有毒,一般理论上主张不超过3克。本案用4克,这也值得注意。尽管有些人认为,细辛入煎剂,可以不受传统用量限制,但是为了用药安全,还是谨慎一些好。另外就是,此法针对的是寒性的过敏性鼻炎。如果辩证不准,热证而用热药,那就坏了。同时,不同的人,体质不一,病情不一,因此个别药的用量需要调整。所以说,这个配伍,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经过合理加减调整来应用。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跟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