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菩提达摩先天罗汉十八手

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一个优秀的文化分支,武术的产生、发展紧随着整个中华文明前进的历程。罗汉拳发源于著名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有十八罗汉手,在武林中响负盛名,创自天竺僧人达摩。梁大通丁未,达摩赤足入中原,在少林寺演说禅宗,见众僧个个面黄肌瘦、精神不振,甚有萎靡盹睡、病体夭折者,慨然曰:“出家人虽不以躯壳为重,然亦不容不澈解于性,使灵魂离散也。欲悟性,必先强身,则躯壳强而灵魂易悟也。”于是创罗汉拳十八手,授以僧众,修炼不过数月,则个个精力充沛,此其起始也。先天罗汉十八手,每个单势都是练气的桩功,既可使精气神力充足,又可使下盘稳固,内外兼修,神形兼备,动静相宜,功效显著,非同一般。

罗汉拳虽走刚阳一路,但并非仅以硬碰硬的拳法取胜于敌,拳法当中着重于进退快速,加上冲。圈、挂、踢、弹、勾、劈、等,手法攻防灵活,不但令对手无进攻,更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反攻,令对手措手不及。是一套很有特色的拳法。其理论基础是初祖达摩所传的禅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其练法中,始终体现着“无念为宗”的禅宗精神,侧重于呼吸吐纳,气行六脉,守心住缘,止心不乱,故也称“少林心法罗汉拳”。有诗曰:“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经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罗汉拳,在当时所谓罗汉拳者,只此十八手,亦并无先天后天之名目。至金元时,白玉峰披剃入山,得此十八手,乃融合变化,阐幽发微,增为一百十八手,以符一百一十八罗汉之数。至些始将达摩所传之十八手,进号曰先天罗汉拳元始十八手,而白氏一百十八手,则谓后天罗汉拳也。现代中华文明有恢复之势,而贪名利之性犹重,很多魔教之徒扰乱圣教。《易筋经》、《洗髓经》的来历故事乃后人杜撰:故事一;达摩涅槃归西后,达摩面壁处碑砌坏于风雨,少林僧进行修葺,发现一铁函, 函中藏经二帙,一曰洗髓经,一曰易筋经,“洗髓经轶归于慧可,附衣钵,共作秘传”,而易筋经则“留镇少林,以永师德”。达摩留经少林, 少林僧请西竺僧般剌密谛译出后此经曾流落海外,后有位名叫徐鸿客的人于海外得之而授于虬髯客者,虬髯客又复传李靖。入宋后,有位据称是岳飞师的游僧请其帐下的牛皋将此经转交岳飞,岳飞又随即复授牛皋,而牛皋为了不妄传则将“此册藏于嵩山石壁之中”。另一故事;“在清初,为了夺得少林寺最高武功的秘诀——《易筋经》”,武林各派曾相互杀戮。为此,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命令主持方丈将《易筋经》献出来,由国家印刷流传。据史料所记及多位作者考证(周伟良、凌廷堪、徐震等),《易筋经》版本量不少,但内容相当杂驳,有些记述并不符合史实。

菩提达摩乃禅门二十八代祖,其传承是清净、光明的,其著作《达摩大师血脉论》、《达摩大师四行观》、《达摩大师悟性论》、《达摩大师破相论》基本上把见性成佛的心要述尽,佛门只有教主金口所说为经、其他佛菩萨只能立律、论,更不可能自立《易筋经》、《洗髓经》;而是方外导引术士借少林武圣地位捏造“泥水丹法”流传祸害天下。建议佛门弟子为强身体,在清净无念下炼此罗汉十八手可使卫气充盈,长期练习可使后天真气充盈,促进禅坐把后天精气神转化为先天元气——元神,利于见性了悟禅门无为法。

  罗汉神打歌诀:

  罗汉七星,步走丁丁。左搬右冲快如风,左右流星奔当胸。

  上不架,低不拦,中心捶,变八卦,两手不离怀,神鬼不敢来。

  拳眼腰脚练四星,脚步丁丁要进身。头要正势要稳,摔发松肩莫因循。

  罗汉神打世间无,招疾如电快如风,倒翻风火回身腿,偷步倒踢显奇功。

  摇身晃膀似蛇行,鬼头探脑见虚盈,流行轻快如走冰,两脚出入如坐骑。马上马下,便是肩肘腕胯膝;又云:两脚出入如坐骑,两脚轻快如走冰。

 罗汉拳,先是练习桩架、行气、运劲、发力等基本功夫,然后单势练习,再而双人练习短打。以意领神,无人当有人,反复操练,久之必得其要领。

武学内家精气神法理:精,属水,藏于肾,内隐真阳,与人体生命力、体力、脑力大有攸关。髓者精所生,精旺则髓足,髓者骨之充,髓足则骨坚,骨坚则力大。脑为髓之海,髓满脑得养,方得脑力充沛,方有体力过人神勇。精是气和神的基础,无论是谁,一旦失精过多,则精源枯竭,往往导致头昏、困倦、消沉、乏力、疲软、乏味等不良反应。身体的健康红线尚不达标,更何况要练出超人武功,必不能也。神者,炁之灵明也,是神化于气,气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矣。髓满脑得养,体内正气充盈,集真阳炁得觉性。神必借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神以炁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炁不能也。这里贡献给修行者续灯延命的功法,望能在太极拳行拳中用之。

锁阳关内力增上功法(禅坐也同理):

1、锁阳关法:身心尽量放松,利用红光照鼻根和印堂穴,左右眼互击对视,在印堂(眉心处)现红神光,吸气提肛缩阴精炁过尾闾、命门、夹脊、玉枕入泥丸,引印堂红光与混合炁逆行入由内入会阴穴停住,再提一次肾炁入印堂与光混合,一呼气用意引混合光炁由印堂入人中、喉、膻中、关元、入会阴,前后光炁混合住片刻;连续呼吸七次光炁住会阴穴,默念七魄阴尽善生,此时意全身现红光球拢罩。

2、内功增上法:提肛缩阴,口腔之津液咽入下丹聚命门,一吸气命门气和精气混合上升至上丹田,再从命门吸气升上丹后过印堂、人中、入喉集于膻中,再吸一次入膻中,呼气混合炁入下丹关元穴,此时鼓动腹三次。重复三次呼吸后,默念三魂归位阳气增加。

3、行拳布炁呼吸法:一吸气提肛缩阴混合炁延督脉升顶住颤中穴,一呼气放松混合炁归入下丹鼓腹三次。越慢越长,任督二脉穴位感觉稳定成气带。呼吸均、慢、細、长,直至牢行拳呼吸点。也可启动胎息,形成了两套互不干扰的呼吸系统。

行拳收功法述于赵堡太极拳七节内,前后参详自明。

     少林先天罗汉十八手

一、二、朝山拜佛(混元起势)

并步站立,两臂下垂,目视前方(图1)。并步正身直立,全身放松,意念集中,头若虚悬、闭口、舌抵上腭,两臂自然垂于体侧,双目平视正前方。左脚向左侧横开一步,两脚间距约与肩同宽。吸气意念由两足底涌泉穴至尾闾至顶百会穴,炁停双掌内滚立掌相合(图2),双掌由内外翻,双掌心相对(图3、4)。

呼气掌心指尖相对分开向下按于下丹田,稍停意想双掌带动上中下三焦的真气、宗气、营气、卫气混合为一气,掌心翻转向上提至胸前(吸气炁至头顶),再翻掌掌心指尖相对分开向下按于下丹田掌心向内(混元气注入命门)。

三、退步十字手(左势)

右脚后退半步踏实成左虚步,双掌由下往上移到眉前(吸炁于顶),双掌分开向两侧下落,左右手成十字交叉,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呼炁)(图5)。左脚后退半步踏实成右虚步,双掌由下往上移到眉前(吸炁于顶),双掌分开向两侧下落,左右手成十字交叉,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呼炁)。

四、跳步斩手(右势)

身体右转,提右脚向右跳步,左脚蹬地向右跳步、脚尖点地;同时、右手经胸前划弧上摆,下落于体右侧,掌心向上、掌指向前;左手外摆上抬,向右下方劈掌,掌心向右、掌指向前,目视前方(图6、7、8);左脚点地,右脚落地踏实(图9)。本势为虚架,暗藏杀机,右掌虽为劈心掌,但形不外露,出掌距离很短,仅意念用力即可。

五、 连三掌

左脚略回收脚尖点地,右脚落地踏实,同时,右掌向前推出,随后屈臂下落向左前推出,高与肩平掌心斜向左;左手上抬,向前推出,随后屈臂收于胸前,掌心向右,目视前方。(图12、13、14、15)。

六、斩手下劈掌

身体左转再右转,左脚向左跨步,右脚收回,脚尖点地,两腿屈膝下蹲成丁步。同时,左手内旋上摆、随后下落,屈臂立于胸前、掌心向右,掌指向上,右手下落上抬,向下劈掌于右膝外侧下方,掌心向左,目视右下方(图17、18)。

七、托塔双推山

身体上起右转(提双掌时混元鼓于下丹田),提右脚向前上步、重心右移成右弓步,同时两手外旋上抬、经胸前内旋向前推掌,高与肩平,掌心向前、掌指向上,目视前方。(图19、20)。

八、霸王伏虎掌

身体右转、左脚提起收于右脚里侧前方、两腿屈膝下蹲(两手交叉于腹前左内右外);(图21)随后、身体上起、右脚屈膝提起,成左独立步;同时两手外开下落向前交叉相合,随后两手分开,右手下按于体右侧、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图22)左手手臂屈架于头上方,掌心向上,掌指向右、目视前方。

九、扳面掌

右脚下落向前上步,重心右移成右弓步,同时左手下落外旋、向前缕手收于腹前;右手掌心向上,经胸前向前板掌,高与头齐、掌心向内、掌指向上、目视右前方。(图25)。

十、千斤砸

身体左转、重心左移,右脚提起收于左脚里侧震脚,两腿屈膝下蹲;同时、右手下压随后上抬,左手上摆外旋下落于胸前,右手变拳,落砸于左掌内,拳心向上,目视前方。(图26、27)。

十一、回身顶肘

身体右转、右脚向右上步,左脚内扣、重心右移成右弓步,同时、右拳变掌、左掌变拳,右手握于左手腕随转体向上顶肘,目视前方(图28)。

十一、斩手下劈掌

身体左转、左脚外摆、重心左移,提右脚收于左脚里侧、脚尖点地、随后两腿屈膝下蹲成丁步(图29);同时,左拳变掌划弧左摆,随后下落、曲臂立于胸前,掌心向右、掌指向上(图30);右手松开下落随后划弧上抬,向下劈掌、掌心向左、目视右前方(图31)。

十二、双摘裆

身体上起右转、右脚屈膝上提,成左独立步,同时、右手上抬、左手下落,随后两手上抬,向内卷臂上撩、收于胸前、掌心向内、目视前方(图32)。

十四、双冲拳

右脚下落向前上步,重心右移、左脚微前移成右弓步,同时、两手内旋变拳向前冲出,高与胸平,拳心向下、拳眼相对、目视前方(图33)。

十五、垫步连三锤

右脚屈膝上提,随后向前上步,重心右移成右弓步,同时左拳变掌上摆,外旋下落于腹前,右手下落外旋、经胸前向上冲拳,随后、屈臂下落、经胸前向前下冲拳、高与腹平、拳心向下。屈臂下按于右大臂上方、掌心向下、掌指向右、目视前下方(图34、35、36、37)。

十六、双云顶

身体右转一周,右脚外摆、提左脚随转体向前上步,右脚向后退步,左脚内扣成马步,同时左拳变掌外旋,两掌上摆于头顶上方云顶一周,下落交叉于体前,左手在下、掌心向上,右掌在上、掌心向下、目视前方(图38、39)(40、41)。

十七 、马步双摔掌

右脚微前移、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手屈臂上抬,向身体两侧顶肘、高与肩平,随后两掌经胸前外旋,向下摔掌于两膝上方,两掌心向上、掌指向前、目视前方。

十八 、马步双按掌

身体上起,随后屈膝下蹲、成丁步,同时两手上抬,内旋下按于身体两侧、高与腹平,两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目视左前方。(图41、42、43)。

十九、 左右撩手推山

身体左转、重心右移、左脚屈膝上提、向前上步,两腿屈膝下蹲、成偏马步,同时、右手向前撩掌、掌心向左、坐山外旋上抬、置于右大臂上方,掌心向上,随后右手内旋,上架于头部右上方,掌心向前、掌指向左,左手内旋向前推掌、高与肩平、掌心向前、掌指向上、不动不停,身体右转、重心右移、右脚屈膝提起,随后下落向前上步、两腿屈膝下蹲成偏马步,同时、两手下落上抬屈臂交叉抱于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随后左手内旋、上架于头部左上方、掌心斜向上、掌指向右,右手内旋向右推掌,高与肩平、掌心向前、掌心向前、掌指向上,目视右手前方。(图44、45)。(图46、47)。

二十、卷手弓步按掌

身体右转、重心左移,右脚屈膝上提(图48),随后下落向前上步、重心右移、右脚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时、两手下落随后前摆上抬向内翻腕、下按于两胯侧,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目视前方。

二十一、白鹤亮翅

身体左转、左脚收于右脚里侧,两脚屈膝下蹲、随后身体上起,左脚屈膝上提成右独立步,同时、两手前合经胸前上托分开至两侧上方、高与头平、掌心向上,目视前方。(图49)

二十二、舞花坐山

身体微左转、左脚下落向左前方上步、重心左移、右脚向左前方盖跳步,随后左脚蹬地跳起、向左前跳一大步、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右手上撩屈臂下落于腹前、左手下落,随后向上撩起、经体前下落、两手抱于体前、随后左手下落于左膝上方、掌心向上、掌指向右,右手下落划弧上摆、上架于头部上方、掌心向前、掌指向左、目视前方(图50)(图51)。

二十三、收势

身体上起、提左脚回收、两脚与肩同宽、同时、右手外旋下落、两手外分上抬、随后屈臂下按于腹前、两手心斜向下、掌指斜相对,目视前方(图52)(图5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