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牺牲”都“光荣”吗?

现在“牺牲”这个概念,一般是指为了某种信仰而献身。那么,这层含义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在古代,用于祭祀的活着的祭品称作牺牲。

“牺牲”的“牺(犧)”,最早应该来自于“义(義)”。“義”由“羊”和“我”组成,“羊”是祭祀用品,“我”是一种带锯齿的刀具,用于切割祭品。以“我”割羊,成就祭祀的礼仪,所以“義”是“仪(儀)”的本字。

“羲”比“義”多了一个“兮”字,《说文》认为“義”在其中不过是声符,因此,“羲”和“義”表面看起来似乎在字义上来开了距离,不过,由“牛”和“羲”组成的“犧”又回到了祭祀,只是这一次不仅有羊,而且多了一个“牛”字,从这个角度看,最初的“犧”字应该是“犠”,而“犧”是“犠”的进一步繁写。“兮”表达是一种气息,所以“犧”字增强了活物的含义。由此可见,“犠”和“義”字本应同义,只是一个繁复一些,有牛有羊;一个简单一些,只有羊而没有牛。

“牲”字是形声字,由“牛”和“生”组成,意思牲畜。和“牺”组合在一起,表达祭祀用的牲畜。

甲骨文和金文的“義”字都是“羊”和“我”的组合。而“犧”字出现得晚一些,其中战国简书和部分隶书写作“犠”,由“牛”“羊”“我”组成,可见“義”和“犠”在牺牲的含义上不过是简繁之分。“牲”字也是“牛”“羊”同构字,甲骨文中就有“羊”和“生”组成的“牲”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