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讲 第四章 感悟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注释]
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兑(rui):通锐,锐利、锋利。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这一章的内容,老子仍然在论“道“,阐述“道”的内涵:“道”是虚空的,无形无相,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的作用很大。它包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万物由它而生。它的能量永远用不完。这种道存在于天地之前。
从上面这段话中我能看到老子又把道更深刻全面的表达给后人,让后人明白道的智慧与做人的智慧。
我们就能想到我们的生活,说一说,我们人的心灵就像道,空虚无形的,但它发挥作用时永无止境。我们人的心灵可以装进去各种东西,真善美,假恶丑,疾病,健康,道德仁义礼智信,钱权色利情,贪嗔痴慢疑,情绪,欲望,习性等等;正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变种种法变,一切皆有心生、一切皆有心造!
道可谓是真空妙有,没有人知道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好像天帝之前就已经有了;但在有天帝之后道就在人心灵中,所以才有人能弘道,而非道能弘人这句话,这句话也表达了人心灵与道的关系。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扎根于万物的形象;对于人生,我也一生也有一种向往,用12个字表达就是“学哲学,用哲理,做哲事,成哲人”当然我想有这种人生向往的人有很多,但若真正热爱就需要用一生来学习践行。
对于中国儒释道哲学的古圣经典,我们只有自己真正的到了古圣的那种境界,才会真的明白其真义,否则还都是臆测,在我们不能达到古圣境界之前,我们最要紧的学习态度就是要冷静,既不要高推圣境,也不要凡情夺圣智。
当然老子的境界要远远高于很多圣人,如果说孔子是圣人的话,那么老子的境界就是神人,所以我们也很难完全理解老子所表达的和光同尘;因为老子的思想玄之又玄,妙之又妙,没法用一种说法完全表达。
《道德经》第四章感悟
和其光,同其尘
各位领导,各位优秀的老师,大家好!感谢我的同学张伟吧我带这个平台。感谢吴春华老师,李跃霞处长的无私帮助,感谢王艳丽老师精辟讲解。我下面就《道德经-第四章》谈点感想。
“和其光,”说到这个光,我们都应该有所体会的,太阳光是无色的。但我们用三棱镜可以分辨出七色光芒。说明这七种光是可以融合。这是一种极致的和谐。阳光照耀万物,我们的眼睛能分辨出各种颜色,是因为各种颜色的物质把不同的光按照自己的本性反射出来。这是事物的独立存在。一间客厅里,开着各种各样的灯,赤橙黄绿青蓝紫,各个灯泡尽管品相按自己的颜色发光,却互不干涉,互不影响,“君子和而不同”。这种情形就是和其光的最典型状态。我们把这种状态用到自身的修行和作为上,会发现,这是一种极致的和谐,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各自发挥着自己的正能量,不会妨碍别人的行为,这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遵守了天道。
那么,“同其尘”呢?尘就是地,红尘,即人间。《易经.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人类和万物一样,同生遇大地。大地为我们提供我们的生活必需品,我们却有意无意的伤害它,但大地却包容我们,仍然一无既往的养育我们。我们在为人处世中,要道法大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施恩不图报,每日“三省吾身”,不过高要求别人。“静坐须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努力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象蔺相如对待廉颇那样,以忍让的精神化解矛盾,终获“将相和”,为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这就是遵守地道。天地和,风调雨顺;家庭和,事事顺心。
同样这段话也告诉我们人一生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保持自己的心灵空静,虽看似盲目从众,随波逐流,在芸芸众生的人群中,样貌和面容看似平凡,而心灵空静,不被染污,有无相生。这也是非常高的做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