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是因为遇事才发脾气,而是因为原本就是爱发脾气的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心理咨询的入门读物,通俗易懂又很有趣,关于情绪的忠告是这样说的,“情绪是自我的核心”。
当我们说提升自我时候,绝不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是道德情操的熏陶,这些当然很要紧,但是首先要学习或者践行的就是情绪管理。
因为一个人的水平不在于心平气和时,而是看他遭遇不顺时。也因此有个说法,优秀是正常情况下的超常发挥,而卓越是紧急情况下的正常发挥。
比如有的人平时考试成绩优秀,但遇到重要考试就发挥失常。失常意味着不能达到一般的正常的水平,也就难以堪当大任,无法铸就卓越,需要更多困难情境历练。
记得当年对乒乓球选手王励勤多有此讨论,平时成绩优秀,国际比赛常掉链子,最后战胜自我也就勇夺冠军。我们把这个情况称为心理健康成长,也会说是心理建设。
当我们说心理建设时候,还缺少可操作性,为此转化为情绪管理,因为“情绪是自我的核心”。
比如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曾写对联自勉,“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通过情绪管理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要做到、做好情绪管理,要有可操作性技术,那就是一个常识方法,“要表达情绪,而非情绪的表达”。
遇到不顺事情,方显个人水平,当急躁冒进、气急败坏、恼羞成怒、怒火中烧、长篇大论等时候,首先这个人就败了,就输了,就被淘汰了,内在水平再高也是枉然。
生活中遇到很多人,包括自己在内,是缺少自知之明的,集中体现在不能做好情绪管理,遇事容易触动情结,无法尝试“冷静观察、稳住阵脚、做好自己的事”。
情绪管理的作用,不在于帮助我们取得多么好的成绩,而是避免我们掉进失败的陷阱,就是那句话所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类似通俗说法,提拔一个人情绪说了不算,但是让你提拔不上可以说了算。
我们看看情绪失控的鲜明例子,导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有个保姆忠厚老实能干,得到两位老人认可,可是被一顿情绪爆发的话语,导致立马辞职走人。
其实事情缘由并不复杂,一个是早上老爷子锻炼回来,发现保姆与老太太还未起来,这时候不过七点,“什么时候还不起来”,一样话语不一样说,别人很容易感受到情绪表达。二是怨气何来呢,应该是看到昨晚家里来人,客厅地上有些垃圾还未打扫,却又不去明说,变作情绪的表达。三是非要清扫高处墙壁,据说认为新买空调要安装要先打扫干净,人家保姆劝说不能上去,太不安全,不听劝,呵斥人家过来扶着,又训斥清扫地面。
总之,事后听这些过程絮叨,总感觉不过鸡毛蒜皮小事,算不得什么,属于“表达情绪”的理性,但可以想象出,在当时强烈不满情绪的表达中,充斥着自以为是、歧视与鄙视,不尊重人的情绪表达,就会被人不尊重。
因此,但凡有一点点肚量,一点点人文情怀,能学会用平静话语来表达情绪,而不是不满就爆发的情绪表达,就不会伤人心,搞糟所有人际关系。
结果,最无奈的一幕,就是明明伤害了人,自己却感觉很委屈,“我错了嘛”,无法觉察被伤害的人久久无法释怀。
陌生人一走了之,亲人熟人就只能苦笑相处,而治愈这些创伤的心理力量,就要透彻这句话,“一个人不是因为遇到事情才发脾气,而是因为他原本就是一个爱发脾气的人”。
这也算是人文情怀吧,好处是借此给了我们作为镜子,提醒自己去意识情绪管理意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表达情绪而非情绪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