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继小满之后,为何不叫“大满”?

本月5日,芒种便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了。

芒种的到来,

标志着时序已入仲夏,

南北方高温天气开启。

清  《十二月令图轴》之五月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入梅雨季节,早春开花的梅树已结出梅子,“青梅煮酒”正当其时;

此时,百花开始凋零,花神退位,爱花之人纷纷举行祭祀仪式,饯送花神归位,期盼来年再相会;

此时,皖南农民在谷稻播种完毕后,举行安苗仪式,家家户户制作小吃包粿,并将之供奉在田间地头,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明 陈洪绶《调梅图》

何谓“芒种”?

《周礼》云:“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解释说:“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

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是指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麦等;“种”有二义,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

芒种为五月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九个节气,夏季第三个节气。

因芒种前一个节气是小满,

有人不禁要问:

二十四节气中,有“小”就有“大”,

如有小暑就有大暑,

有小雪就有大雪,

有小寒就有大寒,

为何有小满却没有大满呢?

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问过,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答道:

“夫寒暑以时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种易大满者,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盖有芒之种谷,至此已大,人当效勤矣。”

意思是,小暑、大暑、小寒、大寒,是取义于时令气温变化。小雪、大雪,是依据降雪量命名。这几个节气名称,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可指导人们准确把握农时。

但“芒种”的立义就不一样了,

这个节气的命名

兼顾“时物”与“人事”。

小满是四月中气,意思是“物至此小得盈满”,此时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但未成熟。到了五月,这些作物均已成熟,可以收割了。从这个意义来讲,命名五月节为“大满”也未尝不可。

但问题是,进入五月,已是“亦稼亦穑”(种植叫“稼”,收割叫“穑”)之时,此时适逢“三夏”大忙季节:忙于夏收、夏种、夏管。而其侧重点是种和管,而不是收,故古人命名五月节为“芒种”,目的是激励大家勤于农事。

此外,“大满”一词,容易引起误解,易被理解为过于丰盈、过于充实、过于满足。显然,这不符合传统文化理念。古人云:“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满招损,谦受益”,告诫人们凡事不可“大满”。所以郎瑛说用“芒种”取代“大满”,是既考虑到“时物”,又考虑到“人事”。

芒种共15天,

以“物候”言,

分三候,每候5天。

齐白石《葫芦螳螂》

初候,螳螂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螳螂,草虫也,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芒种为五月节,五月的“消息卦”为姤卦。姤卦五阳爻在上,一阴爻在下,为一阴初生之象。古人认为螳螂正是“感一阴之气而生”。这种草虫深秋生子于林木间,一壳百子,芒种一到,便破壳而出。

二候,鵙(读局)始鸣。

鵙,即伯劳鸟。“鵙”是形容它的叫声,并以此得名。古人认为,伯劳是感微阴而鸣的鸟类,《诗经·豳风·七月》云:“七月鸣鵙”,周历的七月即夏历的五月,芒种过后5天,伯劳鸟便开始鸣叫了。

《故宫鸟谱》中的百舌鸟

三候,反舌无声,意思是“反舌”这种动物,到了芒种三候时,就不叫了。

问题在于:这是什么动物?古代很多著作认为,这就是“百舌鸟”,此鸟又名乌鸫,它最大的本领是能学百鸟之音,它可以模仿周围任何鸟类的声音,且叫声清脆,旋律优美。唐人张仲素写道,百舌鸟,它不像其他禽鸟那样“终岁嘤嘤”,每年春分才开始鸣叫,到了仲夏时节,就寂寂无声了。

另一种解释认为,芒种三候所说的并非百舌鸟,而是“虾蟆”。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作者吴澄就认为那是蛙类中的“虾蟆”。“虾蟆”之所以名为“反舌”,是因“蛙属之舌尖向内”。《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也持这种观点,“皆谓虾蟆也”。

不过,古人所说的“虾蟆”不是指癞蛤蟆或蟾蜍。“虾蟆”与“蛤蟆”同音,但不同种。李时珍说:“虾蟆,蟾蜍,二物各别。”此“虾蟆”,是身形比癞蛤蟆小很多的蛙类。

清  沈铨《柳树虾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钟葵(翻拍)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戴雨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