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叫“Karen”这个名字的人可能会被当街暴打.....

薄荷给大家推荐一个超棒的公众号:
【全球时尚观】

时尚 来自荷兰
关注“全球时尚观”,给你想要的答案


你的身边有没有叫Karen的女生?这几年欧美地区尤其是美国出现了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现象——“Karen”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性first name,突然成了众矢之的。
最直观的莫过于,#FuckYouKaren 这个话题在外网Reddit上吸引了惊人的60万粉丝,而他们聚集在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辱骂Karen。
所以问题来了,Karen到底是谁?

先给出一个我搜集到的profile也就是常说的“人物侧写”:Karen,中年女性,白人,反智、难缠、不讲道理、自私自利,大概率伴随着种族歧视思想,甚至有自己的专属发型——金色侧分波波头
形象是不是一下子就立体了?
甚至于疫情期间还衍生出了Karen分支——“新冠限定Karen”,表现为我行我素,不搞防疫、不戴口罩、不信疫苗,坚信疫情是被夸大的、用来恐吓人的。
比如这位Karen就抱怨戴口罩令她“呼吸困难”,也无法看清别人的脸。(不得不说这个发型真是精准对应......)
so,已经在美国成为了一种符号的“Karen”,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人喊打的对象的?
用姓名来表现对某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在欧美社会尤其是美国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比如,在美国历史上有名的种族隔离制度实行时期,人们就曾用“Miss Ann”来形容狂妄自大的白人女性;“Becky”这个名字也曾被用来指代过只关心逛街和打扮、对种族歧视等社会议题却一无所知的“傻白甜”白人年轻女孩儿。
“Karen”也是如此。她们多出生于60年代婴儿潮时期,成长的年代正是种族歧视风头最劲的时期,由于自己是白人出身而自觉高人一等,享有“白人特权”。
——有“老白男”,就有“老白女”。
这个词真正爆火离不开两个时间节点。
首先是由单口喜剧演员丹尼·库克(Dane Cook)在2005年的表演中提到的,一群好朋友里,似乎总有一个最令人讨厌的人,大概率叫Karen的人,引得台下观众纷纷深有同感。
第二个时间节点则是2017年,一位叫“Fuck_You_Karen”的用户在Reddit上发帖控诉前妻Karen害得他人财两空的行为,这个帖子引起热议,也宣告了“FuckYouKaren”板块的正式成立。
自此,Karen正式成为一个标签化的人物形象在网络风靡。
近年来最受热议的莫过于那位在中央遛狗的“Karen”,这也离不开美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反种族歧视运动的推波助澜。
这场运动的导火索之一,就是这位白人女子(真名不叫Karen)在中央公园遛狗时,不满于黑人邻居提醒她拴好狗的提醒,且在邻居录视频时愤然报警,并称“有个黑人在威胁我和我的狗”
同一天,明尼阿波利斯的黑人George Floyd被警察跪颈窒息而死。
于是,历史在这里交汇,浩浩荡荡的BLM(Black Live Matters)运动自此拉开序幕。
有一种观点认为,Karen现象是在不分青红皂白、一竿子打死整个中年白人女性群体。譬如英国激进女权主义作家朱莉·宾德尔(Julie Binder)就认为这是在仇视女性,带着浓厚的阶级歧视情绪。
《大西洋月刊》的作家凯特琳·蒂芙尼(Kaitlyn Tiffany)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厌女症的表现,仿佛女性做什么都是错的,都该被千夫所指。而男性群体中则没有相对应的称谓。
说实话,无论是贴标签,还是对中年白人女性群体的刻板印象,都挺low的。
我们一直在说,要摒弃对黑人、对女性等等群体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d image,但给“Karen们”下定义这种行为,难道不是一种打脸吗?
这种做法,其实只是把某个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人,推到了种族议题的聚光灯下,推到了黑人的对立面而已。
所谓的“新冠限定Karen”也是的,反智的、不戴口罩的又何止是这一个群体?
如果要评价这些给人随意贴标签的人,还是那句话——非蠢即坏。坏的是始作俑者,蠢的是那些跟风的人。
最可怕的是,这其实并非只是存在于西方网络世界中的一次群体狂欢。“Karen”作为一种符号,在中文网络上也可以被替换成任何指代词。
想想看,“中年大妈”、“田园女拳”、“凤凰男”......哪个称谓不是带着把人标签化、简单化的趋向?
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情绪,被简单粗暴地划到某一个(尤其是带着贬义色彩的)群体中,都有可能让人感到被冒犯。
多去设身处地替别人想想,不要急于去下定义、去tag别人,也许自己也能变得快乐不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