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懿控制不了曹魏东部兵力?看看曹魏东部统帅就知道了!

司马懿这个人我们太熟悉了,他原本出身于世家大族,被曹操逼迫出来为官。其实,他本质上是看不上曹操的,曹操只不过是个宦官之后,出身低下,而他出身高贵。
但曹操需要士族的支持,所以,三番五次的邀请司马懿出山,最后司马懿不得不出山。
曹操逼司马懿出山后却并没有重用他,因为曹操这个人多疑,他对士族尤其是司马懿不信任。曹操不信任后来很容易理解,因为司马懿这个人本来就有狼子野心。
他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夺权的,他处处忍让、装,把装的功底发挥到极致。最终成功骗过了所有人。
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正月,蛰伏已久的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和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时发动宫廷政变,企图夺取曹魏政权。
此时曹魏的代言人是曹爽,他是个草包,在司马懿的花言巧语之下,主动放弃了抗争的机会,将江山送给了司马懿。
其实,司马懿发动宫廷政变的时候,他成功的概率只有一半,因为曹爽不仅手握皇帝在手,还有一个重要的实力,那就是来自于曹魏东部战线的军方支持。
司马懿只控制了曹魏的南部或者说西部军队,他并没有完全掌握曹魏的军方势力,相反曹操最强大的东部战线一直都被曹魏派的人掌握着。
翻看地图我们很容易得知,三国中,曹操其实是最难的。他难在四面作战,处于四战之地的他不得不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战区:
东战线,主要是合肥淮南一线,负责对孙吴作战。这条线的战事很频繁。根据相关统计,孙吴军队在公元208年到278年间,对曹魏及西晋共发动进攻高达34次,其中合肥-寿春方向的攻击达到了12次,占整体的35%。
南线,主要是襄阳樊城江夏南阳等地,前期对关羽作战,后期对孙吴作战。
西线,关中一带,主要负责对蜀汉作战。
北线,北疆和游牧民族的作战。
都督和镇守这三条战线的主要军事负责人分别是西线的征西(镇西)将军、南线的征南(镇南)将军、东线的征东(镇东)将军。
曹魏立国前四征将军级别在四方将军之下,但是立国后四征将军级别位次三公,跃居四方将军之上。
曹魏的东线是和东吴作战的主战场,重要性犹在南线之上,所以曹魏征东将军历来是由宗室或者是军中资历很深的大将出任。
曹魏的第一任镇东将军为张辽,这是我们熟悉的人物。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和孙权的战场转移到了合肥方向。
于是曹操一方面亲自率军来到淮南前线,讨伐当地土匪流寇;另一方面,曹操安排张辽为首等将领驻守合肥,增强东线战区的守备力量。
此时基本上是曹操自己在把握东部军事。
张辽之后,东部军事负责人交给了夏侯惇。这又是一个厉害的角色,曹操起兵时的最早将领,深的曹操信任,对曹操忠心耿耿。
夏侯惇之后,曹仁成了曹魏东部地区的负责人。曹仁在任期间,曹丕屡次要求孙权任子被拒绝,魏吴正式决裂。曹丕企图发动三道伐吴之役以惩罚孙权,曹仁成为其伐吴主将首选。但伐吴之役进行的并不顺利,而曹仁在战役结束后不久就去世了。
曹仁去世后,曹丕任命曹休担任新任东线战区一把手,驻点为寿县。曹休继位后,东部地区曹魏以守为主。
曹休病逝后,满宠接替。
满宠早在192年曹操入主兖州后他就被征召为从事,曹操时期先后出任许县县令、汝南太守、奋威将军。满宠是一位典型的人狠话不多的人,他执法如山、六亲不认,狠起来连曹洪和曹操的面子都不卖。
所以,深的曹魏重视,曹丕登基后满宠毫无疑问的先后升为扬武将军、伏波将军,222年更是被曹丕授予假节钺,224年出任前将军。
曹休去世后满宠以前将军职代理都督扬州诸军事,230年正式出任征东将军执掌东线兵权。
满宠多次打退了孙权的进攻,让孙权无功而返,东线战区因满宠部署得当而顶住了孙吴的军事压力。
满宠之后的征东将军是王凌。王凌出身太原王氏,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之侄。曹操时期出任丞相掾属,曹丕登基后出任兖州刺史。
王凌和曹休的渊源很深,是曹休执掌东线时的得力干将。曹芳继位后大权在握的曹爽以王凌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
也就是在王凌任职期间,司马懿发动了宫廷政变。王凌因畏惧司马懿政治压力,毅然走上反抗司马氏的道路,虽然很快被司马懿镇压,但东线战区的动荡局势依然持续了很久。
为什么持续如此之久,主要是司马懿没有控制过曹魏东部地区的军事。
司马懿主要战线在南线和西部对战蜀汉,司马懿几乎没去过更没有出任过东线的军事长官。
司马懿长期领兵的南线和西线的影响力根深蒂固,但在东线他的根基就相当浅薄,他根本插不了手,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反对司马懿的军事力量都是来自曹魏东线战区的原因所在了。因为东线一直都是曹魏势力的人掌握着。
从开始的张辽、夏侯惇,到后来的曹仁、曹休、满宠、王凌等等,都对司马懿不看好的。
司马懿夺了曹魏的江山,自然引起了他们的不满,这是很正常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