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错误,大多数家长经常在犯却不自知,后果很严重!
文/舒宥善
文章还要先从一个小故事说起,曾子杀猪的故事。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逛街,儿子跟在后面哭着嚷着要跟着去。
曾妻就说:“你回去吧,等下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小孩子很开心的回去了,在家坐等妈妈回来杀猪肉吃。
曾妻逛街回来,曾子正在抓猪来杀,曾妻赶忙跑上去制止说:“我逗小孩玩呢,你开什么玩笑,真要杀猪啊”?
曾子一本正经地说:“小孩子不是可以随便逗着玩的,他还不懂事,父母怎么做他就怎么学,父母说什么就相信什么,你今天骗了他,是在教他骗人。
做母亲的骗自己的儿子,儿子就不敢相信母亲了,以后咱们还怎么教育他呢?”。
曾妻:……
然后曾子就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故事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六》。
可见随口忽悠小孩子这事,不止我们当代人会干,古人也常常有意无意地犯这样的错误。
要知道,在曾子所处的春秋末年,猪可能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产,如果季节不利于储存,最大的财产就这么说杀就杀了,代价不可谓不大。
曾子一生对自己德行的要求极高,被后人尊为“宗圣”,由此可见一斑。
别说在春秋时期,就算是放在今天,为了兑现随口忽悠小孩子的一句话,让我们杀一头猪,我们能说到做到吗?
在小孩难哄的时候,很多家长为了省事,会随口编出一个理由,让小孩瞬间乖乖听话,我们就通过这个小故事,来分析一下这样随口忽悠的几个特性。
首先编的理由往往是最吸引小孩子的点
在曾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普通家庭并不是天天都有肉吃,往往要到了特别的节日才能吃上一顿肉,对吃肉的向往长期停留在人们的脑海里。
所以,曾妻为了快速解决“要去逛街孩子非得跟着去”这个麻烦,采用了最便捷的方法,抓住小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吃肉这个心理,张口就承诺小孩等下她回来杀猪给他吃。
从收效上来看,效果非常好,小孩子立马就乖乖听话了——比起去街上跑跑跳跳的快乐,杀猪吃肉的诱惑力大得多得多。
其二是家长和小孩之间巨大的认知的不对等
小孩子在得到杀猪吃肉的承诺以后,期待值是爆棚的,已经开始想象吃肉的幸福。而家长那边,认为自己只是随口说说,到街上遇到几个朋友在一起聊聊天,说说笑笑,早已把这事忘得干干净净。
这种认知上巨大的不对等往往导致家长忽视了这个杀伤力很大的错误。
等家长回来,小孩子让兑现承诺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家长都先是一愣。
然后试图打圆场说,我逗你玩的,怎么可能杀猪,你怎么还当真了,然后列举一堆这个时节不适合杀猪的理由,以及猪的重要性,巴拉巴拉,可焦点是适不适合杀猪的问题吗?
小孩子遭遇满怀的期待落空的挫折,巨大的心理落差,委屈夹杂着失望,开始放声大哭。
很多家长还倒过来责怪小孩不懂事,耐心地说这么多道理你都不听。
独自去逛街的目的已经实现,这时候家长有的是时间陪你周旋,想哭哭呗,哭烦了我还可以咆哮一通。
有的家长还会因此揍小孩,强行制止在家长看来莫名其妙的过激情绪,错在自己而不自知。
家长随口忽悠的后果很隐形且严重
这样随口的忽悠,家长们往往忽视其后果的严重性,会忽悠孩子的家长通常不只忽悠过一次——因为高效便捷,百发百中,屡试不爽,往往时不时的不经意间又来一次。
时间长次数多以后,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大打折扣,家长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逐渐丧失,以至于孩子慢慢长大显现的“叛逆”令许多家长感到莫名其妙。
孩子怎么不跟我沟通了?怎么我说什么都不信呢?良苦用心他怎么就不明白呢?
作为父母的难道会害他吗?叛逆、代沟的很大根源来自于上述错误。
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让孩子“领悟”到了原来说的话不是必须做到,父母对孩子的承诺都可以这么随意,何况是对外人。
相比坚守承诺,随意的处置承诺更简单轻松,几乎不用承担后果,那我又何必那么死板呢?
我们在社会上没少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对自己说的话有很大的随意性,承诺张口就来,过后转身就忘。
刚认识三分钟的人就叫兄弟,心里却是兄弟不兄弟的一个称呼而已不必较真。这样的人八成是被父母忽悠着长大的。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被父母有意无意忽悠着长大的小孩,也有可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深知被忽悠的危害,从而特别信守承诺。这会是极少数,家长们要不要做这个实验,决定权在自己手上。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但做父母的要自省
曾老师在讲课时说过,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指作为孩子的,没有资格去指责父母的过错。
但不代表父母就一定对,相反父母更加要自省,想想自己日常对待孩子的方法对还是不对。
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当别人对我们产生不信任感,根源在于自身的信用出了问题,当你不能做到时时信守承诺,慢慢地别人对你的信任感也就消失了。
而被信任是我们身而为人很美好的人生体验,要追求也不会望尘莫及,只需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做到不轻易承诺,说话先过脑子。
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再说,不能做到别说。这叫“悠兮其贵言”,贵自己所言,人也因言比信而高贵。
当我们能够做到做人做事的态度是稳定地、一贯地、始终如一地;而不是飘忽地、反复地、三分钟热度地。久而久之,被信任的状态就培养出来了。
社会交往如此,对自己的孩子尤其需要如此。
☆注释: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End
作者简介:
舒宥善,云南昆明人,空间设计师,在曾仕强老师思想的引领下,把性情修炼得尽可能柔和平静,同时对《道德经》有特殊的情感与共鸣,立志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
征稿启事
1.曾仕强公众号【易友风采】长期征稿,您和曾师的故事,以及曾师对您的影响和启迪,包括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遇所闻,均可投稿。
2.字数:1000-2000字。
3.投稿微信:shutongxiaoyi。备注:投稿。期待各位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