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满眼金黄“大救驾”
中秋,满眼金黄“大救驾”
作者 : 云卷云舒
下班回来,天空飘起了蒙蒙的细雨,骑在电瓶车上贪婪地享受着这份中秋的惬意,忽觉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面而来,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沁人心脾。我深深地吸了口满含香味的空气,哦!中秋节临近了,我们田集人一年一度的忙碌又开始了。
每年接近农历八月,我们田集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做一种糕点:其形扁圆,中间呈急流漩涡状,多层花酥叠起、如金丝盘绕,色泽金黄,轻轻掰开,馅儿繁多:黑芝麻、葡萄干、花生仁、冰糖、白砂糖、青红丝……五颜六色,轻轻一咬,酥脆可口;仔细品尝,重油而不腻,香甜宜人。这就是久负盛名的“大救驾”。
“大救驾”的制作程序
它的来历浸润着厚重的传奇色彩,故而在我的家乡,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公元956年,历经九个月的围城之战,赵匡胤率兵打进了寿县,由于操劳过度,一连数日,他水米不进,急坏了全军将士。这时军中一位厨师,向寿县有经验的厨师请教后,采用优质的面粉、白糖、猪油、香油、青红丝、桔饼、核桃仁等作主料,精心制作成带馅的圆形点心,送进帅府。
未上锅煎炸前的成品
赵匡胤只觉一股香气袭来,再看桌上摆着的点心形状美观,不觉心动。他拿起一只放进嘴里,只觉香酥脆甜十分可口。再仔细看那馅心,有如白云伴着彩虹一般美丽清爽,于是一连吃了许多,身子顿觉增加了力气。此后,他连续吃了几次,很快恢复了体力,还率领军队又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
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了大宋朝的开国皇帝,不时谈起南唐一战,对在寿县吃的点心总有念念不忘之意。他曾对部下说:“那次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它从中救驾呢。”于是便叫这种糕点为“大救驾”。
制作工序完成后的成品
因为它形圆,色黄,味甜,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又因为它有救驾之功吧?千百年来我们淮南地区的人们仍传承着这种食品,成了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虽然“大救驾”来历的出处是寿县,可现在制作最多的还是我们田集。尤其是每年的中秋节前夕,我们田集街上的大多数人家都要连天加夜的赶做这种糕点。大多是上午制作,下午炸,每到午后两三点钟炸大救驾的香味就相继弥漫开来,直到深夜。无论你在大街上,还是在院子里,都能闻到那股香甜的味道,令人垂涎三尺,让你提前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
上锅煎炸的过程
此时此刻,大救驾的香味飘进我的房间,钻入我的鼻孔,融入我的心田。我爱吃“大救驾”,更爱制作“大救驾”的乡亲们。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传承了祖国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文化。
我一直都企盼,我们田集人能把“大救驾”的品牌打出去,能把这一文化弘扬开去。现在无所不能的网络平台终于让“大救驾”走出淮南,走向各地。
作 者 简 介
云卷云舒,本名朱秀云。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喜欢阅读和文艺欣赏,也喜欢用简单的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或抒发自己浅显的感悟。
2018年9月22日于安徽淮南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