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完温阳药后反而更怕冷——扶阳会“壮火食气”吗

若安:好多人也许都经历过这种情况,有的人明明辨的是阳虚,结果服完温阳药后反而变得更加怕冷,这是怎么回事儿?

耕铭:

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这种情况属于“壮火食气”,许多人也因此而畏惧扶阳,不敢扶阳。我个人是持辩证态度的,大部分人或许对于附子的把握还是缺点儿准绳的。

先说一下常见的四种原因:

第一种,就是医嘱没有落实好。比如一般情况下扶阳药要热服,不能凉服,只有在明显的阴盛格阳的情况下,比如白通加猪胆汁汤,才可以凉服。另外就是忌口,比如生冷水果、冷饮这些东西一定要忌,半点儿都不能沾。再就是喝完药后患者不顾身体的大作为而无休止地熬夜、劳碌、性事等,这就会暗耗真阳,出现“壮火食气”的后果。

第二种,就是常见的瞑眩反应。就举一个针灸的例子,对于平素阴寒很重的人,针灸后可能会出现局部冒冷气的情况,这是寒邪外排的现象,应该是一过性的反应,持续时间不长。内藤希哲在《医经解惑论》里也提到过:“凡肾中虚寒者,元阳浮散于外,必见大热证,此为假热。如此者,宜用大剂四逆加人参汤,用之而大热罢,身冷,四肢厥逆,甚者二便遗失,此肾温元阳归内,死阴浮于外也,最为佳兆。但宜务服四逆以助其阳,阳盛则死阴尽退,身乃温暖。若阴阳否格绵延不愈,宜间服乌梅丸,必愈。此与前所谓假寒得热益甚者相似,而其本大异,误用寒药则死,慎之。”

第三种,就是药物本身的问题。附子炮制不当而引起的胆巴中毒,这是我们一定要避免的。在大医院可能没这个条件,而如果是在自己的诊所,务必要保证药源纯正安全,鉴别附片质量与真假的专业知识要落实,并有必要去实地考察与采购。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是这个意思。仲景时代的炮附子就是现在的生附片,也就是把鲜附子给烘干了,而用的生附子其实就是鲜附子(河南方言中“鲜”作“生”)。按理说,鲜附子的效果是最好的,偏性也最大,但不易保存,很容易腐烂。所以,我现在临床上用的大多是生附片。

第四种,也是最重要的,现在的中医界流行一种“惯病”,单纯一味地扶阳,却忽视了患者自身阴阳两虚的状态,这本于阴阳的互根互用,《伤寒论》里的代表方剂就是芍药甘草附子汤,法度很重要。方中芍药翕收真阴,附子升腾真阳,可以说是阴阳共济。这就类似于天平效应,如果单纯扶阳的话,自然会导致人体失衡。宋本《伤寒论》68条有云:“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康治本》为:“发汗,若下之后,反恶寒者,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这个“虚”强调的是比桂枝汤之表还虚,但表已解,伴有阴阳两虚的状况,不正当的发汗或下法同时损伤了阳气和津血。再看新加汤,宋本《伤寒论》62条有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相比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方的表是不解的,阴虚得厉害所以又加上了人参,但并未伴有明显的阳虚。

……以下是广告时间……
(0)

相关推荐